寫影評經常難免好像牙尖嘴利,因為一般人沉溺感動的時刻,影評人還是用最理性的文字,一刀刀地肢解電影。然而論者並不是如此喜歡挑剔以為高,偶然看見他人看不到的美麗風景時,也才是批評的樂趣所在。201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幸福路上》,上映後在一般觀影群眾之間似乎沒有掀起很大的波瀾,然而在近乎包場(全廳只有兩個人,比2017《台北物語》上映首週的情況還慘烈)的影廳裡看完之後,我就有這種看見獨特風景的衝動,非得要扯開嗓門大聲宣傳,即使不能造成奇蹟,至少也對得起寫過的評論文字。
癮
文字的癮頭‧論述的饑渴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哪來的勇氣?—寫於《台北物語》邪典化的過程中
進入到臉書時代後,很久沒寫電影心得長文了。難得有動力,卻是為了一部爛到出奇的電影。
《台北物語》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令人難解的謎題。上映之前公布了長輩圖風格的海報,還有一眼就讓人看出爛得出奇的預告片;上映中粉絲團的宣傳文,居然是拼命把劇照 P 到各大城市場景中,乃至上映後片還沒下檔,官方粉絲頁就自行關閉。這些電影外的周邊動作都偏離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的常識,彷彿還在補完電影文本本身的崩壞。
全然悖離電影製作的常識,可以說是對《台北物語》最好的總結評價。每天出產的奇葩爛片難以勝數,但是拍片的人多少都看過電影,所以不管在美學品味上多低劣、或是技術設備如何不到位,導演總是會盡力做好一些事情,例如鏡頭要對到焦、錄音不可忽大忽小。然而《台北物語》卻是所有能犯錯的地方都犯上了大錯,而卻也很難以「挑戰電影美學」的顛覆視之,因為那些錯誤顯然不是經過任何的設計,而是充滿了隨機性。更何況應該沒有任何導演,會把根本不屬於電影創作範圍的「字幕」都列入考量,而《台北物語》可以在字幕上也出現「$※%&*」這種品味崩壞的狀況,而導演也沒有讓後製修正的意思,幾乎使人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影評就是以比較理性且有主題及結構的方式,以文字重述觀看電影的過程,那麼以上的前言,大概可以帶出撰寫《台北物語》對影評是如何艱鉅的挑戰。要談片中的失誤可以信手拈來,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平均每十秒就有一個梗,積起來的相罵本足以批成一本論文,不過這樣做免不了讓評論跟電影一樣破碎;如果要用有組織、有結構的文字爬梳文本,卻又掛一漏萬,覺得怎麼寫也寫不中本片的精髓。再考量理性上怎麼分析都是缺點,但感性上觀影過程卻被徹底娛樂的衝突,要如何拿捏才能呈現本片在影評人心中真正的地位,不會讓讀者因為其爛而錯過、也不會讓人誤以為其神而抱著錯誤期待入場,更是難上加難。於是一篇篇出手就反串的文字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產生,而讀者也紛紛接受到這樣的矛盾,於是所有的負評都成為本片票房推波助瀾的廣告文。在我書寫本文的當下,《台北物語》已經從臨時減預定場次的窘境大翻身,變成場場爆滿、從小廳改大廳、許多觀眾二刷三刷反覆朝聖的熱潮,而影廳內更變成場場哄堂大笑、鼓掌喝采,甚至大聲與劇中人物對話也不奇怪的狂歡慶典。儘管有些嚴肅的文青拒絕承認它足堪和眾多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並列,但保守點說,它確實已經走在邪典化的路上。
無論如何,我還是想認真的寫一篇沒有反串、酸文,並且避免狂歡過度的文字出來,做為給這部本人觀影生涯最奇特經歷的電影,留個當下的、第一時間的註記。本文會涉及許多的劇情討論,但是為了篇幅,可能不再詳述全部來龍去脈,有興趣者可以直接看片(如果還有機會),或者搜尋相關的影評。
《台北物語》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令人難解的謎題。上映之前公布了長輩圖風格的海報,還有一眼就讓人看出爛得出奇的預告片;上映中粉絲團的宣傳文,居然是拼命把劇照 P 到各大城市場景中,乃至上映後片還沒下檔,官方粉絲頁就自行關閉。這些電影外的周邊動作都偏離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的常識,彷彿還在補完電影文本本身的崩壞。
全然悖離電影製作的常識,可以說是對《台北物語》最好的總結評價。每天出產的奇葩爛片難以勝數,但是拍片的人多少都看過電影,所以不管在美學品味上多低劣、或是技術設備如何不到位,導演總是會盡力做好一些事情,例如鏡頭要對到焦、錄音不可忽大忽小。然而《台北物語》卻是所有能犯錯的地方都犯上了大錯,而卻也很難以「挑戰電影美學」的顛覆視之,因為那些錯誤顯然不是經過任何的設計,而是充滿了隨機性。更何況應該沒有任何導演,會把根本不屬於電影創作範圍的「字幕」都列入考量,而《台北物語》可以在字幕上也出現「$※%&*」這種品味崩壞的狀況,而導演也沒有讓後製修正的意思,幾乎使人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影評就是以比較理性且有主題及結構的方式,以文字重述觀看電影的過程,那麼以上的前言,大概可以帶出撰寫《台北物語》對影評是如何艱鉅的挑戰。要談片中的失誤可以信手拈來,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平均每十秒就有一個梗,積起來的相罵本足以批成一本論文,不過這樣做免不了讓評論跟電影一樣破碎;如果要用有組織、有結構的文字爬梳文本,卻又掛一漏萬,覺得怎麼寫也寫不中本片的精髓。再考量理性上怎麼分析都是缺點,但感性上觀影過程卻被徹底娛樂的衝突,要如何拿捏才能呈現本片在影評人心中真正的地位,不會讓讀者因為其爛而錯過、也不會讓人誤以為其神而抱著錯誤期待入場,更是難上加難。於是一篇篇出手就反串的文字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產生,而讀者也紛紛接受到這樣的矛盾,於是所有的負評都成為本片票房推波助瀾的廣告文。在我書寫本文的當下,《台北物語》已經從臨時減預定場次的窘境大翻身,變成場場爆滿、從小廳改大廳、許多觀眾二刷三刷反覆朝聖的熱潮,而影廳內更變成場場哄堂大笑、鼓掌喝采,甚至大聲與劇中人物對話也不奇怪的狂歡慶典。儘管有些嚴肅的文青拒絕承認它足堪和眾多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並列,但保守點說,它確實已經走在邪典化的路上。
無論如何,我還是想認真的寫一篇沒有反串、酸文,並且避免狂歡過度的文字出來,做為給這部本人觀影生涯最奇特經歷的電影,留個當下的、第一時間的註記。本文會涉及許多的劇情討論,但是為了篇幅,可能不再詳述全部來龍去脈,有興趣者可以直接看片(如果還有機會),或者搜尋相關的影評。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弒情之書-評《刺客聶隱娘》
在唐人傳奇裡,《聶隱娘》不能算是很好的作品。以故事來說徒具奇思異想,但是結構缺乏經營,讀起來很難理解為什麼要把這幾個事件湊在一起。這樣的故事要改編成為電影,怎麼製造張力就會是第一個難題。
導演侯孝賢的名頭拿出來,比較熟悉台灣電影的觀眾在進場之前或許已有心理準備,他不太可能把這樣的故事改編成緊張刺激的武俠動作片。果然,《刺客聶隱娘》只有極少又極難的文言文對白,又有大量緩慢的空景或遠景鏡頭,加上不符合商業電影邏輯的剪接,完全不會是觀眾容易入口的味道。尤有甚者,標題在聶影娘前加上「刺客」二字,但是除了片頭的龍套,聶隱娘沒有執行半個「暗殺」任務。在舒淇少少的台詞裡,竟是一句「弟子不殺」最讓人印象深刻。
導演侯孝賢的名頭拿出來,比較熟悉台灣電影的觀眾在進場之前或許已有心理準備,他不太可能把這樣的故事改編成緊張刺激的武俠動作片。果然,《刺客聶隱娘》只有極少又極難的文言文對白,又有大量緩慢的空景或遠景鏡頭,加上不符合商業電影邏輯的剪接,完全不會是觀眾容易入口的味道。尤有甚者,標題在聶影娘前加上「刺客」二字,但是除了片頭的龍套,聶隱娘沒有執行半個「暗殺」任務。在舒淇少少的台詞裡,竟是一句「弟子不殺」最讓人印象深刻。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作者的想當然爾-評《逆轉勝》
《逆轉勝》最大賣點當然是溫尚翊,但透過已經有一部大銀幕作品的黃姵嘉來觀察,其實比較容易討論這部電影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
劇中黃姵嘉飾演的撞球天才少女小香,是過氣球王謝雙丰 (溫尚翊飾) 的姪女。對於這個小時候教她打球、讓她走進撞球世界,長大卻成為落跑酒鬼的叔叔,小香這個角色有怨恨也有親情懷念。故事中有一場很重要的戲,是在小香世界大賽冠軍戰落敗後,家裡的撞球館被抄時,忍不住對提不起勇氣反擊的叔叔開罵。在這場戲之前,叔姪之間的關係是漸進的改善,但是讓兩人合作目標:奪冠、還債,卻剛剛宣告失敗。因此,這場戲將兩者間潛在的矛盾爆發出來,理應是重要的高潮點,也會是演員表現的最佳時刻。
劇中黃姵嘉飾演的撞球天才少女小香,是過氣球王謝雙丰 (溫尚翊飾) 的姪女。對於這個小時候教她打球、讓她走進撞球世界,長大卻成為落跑酒鬼的叔叔,小香這個角色有怨恨也有親情懷念。故事中有一場很重要的戲,是在小香世界大賽冠軍戰落敗後,家裡的撞球館被抄時,忍不住對提不起勇氣反擊的叔叔開罵。在這場戲之前,叔姪之間的關係是漸進的改善,但是讓兩人合作目標:奪冠、還債,卻剛剛宣告失敗。因此,這場戲將兩者間潛在的矛盾爆發出來,理應是重要的高潮點,也會是演員表現的最佳時刻。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太陽…依然很遠-評《太陽‧不遠》
立法院的地理位置並沒有距離華山藝文特區很遠,看完《太陽‧不遠》之後騎著車,不消幾分鐘又「路過」了當初太陽花學運發生時,我自己睡過的青島東路。紀錄片喚起了記憶中的影像,相較之下,眼下的青島東路已經雲淡風輕。無論對這個事件的態度是支持、反對、同情或者無感,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場運動對台灣的社會具有高度的影響力。最可以確定的是與中國的服貿協議至今卡死在立院,還有一個監督條款擋在前方;其他的影響則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撼動了藍綠板塊,也有人把後來的捷運殺人案算成學運責任。學生們攻入立法院議場時打的旗號是反服貿,然而這場運動後來現場關注的議題其實是多元的,結束後得到的評論也是多元的。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超越與悲憫-評《看見台灣》
《看見台灣》在台灣登上大銀幕的首周,就面臨到《雷神索爾2》的強力壓境。本土、在地的真實,大概很難與外來的虛構英雄一爭長短,但是,《看見台灣》片中所揭諸的危機,卻不是一個英雄發威就可以除去的。觀眾對於電影的選擇,當然是種不宜分高下的自由;然而在電影的文本之外,這樣的風氣似乎也說明了,為什麼電影裡的台灣會出現種種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而身為台灣人的觀眾,卻大多渾然不覺。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兼愛勝親親-評《環太平洋》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在講一段壯烈的人獸大戰歲月,儘管打鬥佔據了這部特效爽片絕大多數的時間,不過片子放在曾經拍出《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的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手中,古板的災難片裡也還是看得到一些暗喻的趣味。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劉若英《親愛的路人》:觸角廣泛、表現參差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