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避諱有時候影評需要一些情緒,但是通常基於謹慎以及尊重,我的情緒通常限縮於自身與電影的對話之間,而避免針對他人的閱讀自由發難。不過《女朋友。男朋友》整部電影的格調讓我一再的考慮要不要甩開這層顧忌……
當我發現這種片子好評還滿多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地我有點想比中指學張孝全罵五字經。倒不是對他們的觀點感到不滿,而是我的確深刻接觸到他們對電影可能有些愛,影評的字裡行間有著濃濃的感性。這讓我想到文字比較偏向冷調的影評在給予負面評價時,常常在這種抒情式的好評環伺時吃虧許多,因為大家會覺得負評者沒投入其中、帶著挑毛病的心情、過於理性分析,「這樣看電影很累」。如果用「x你娘xx」開場,是不是比較能傳達我投入情緒之後得到的滿腹幹意呢?
我一直在回想本片的崩壞到底是哪些段落,不斷回溯之後才發現只有開頭脫裙抗議,到張孝全「我們家沒問題」的部分是值得讚賞的。當三個主要演員的字卡一上,整個電影就全部崩了-別急著拿出演員表現來說嘴,我並非要說這部片所有的環節都不合格,但是一條坍方十幾處的路,不會因為當中部分路段還平整就會變成一條好路;同樣道理《女朋友。男朋友》已經崩壞到優點通通串不起來的境界了。
既然要說演員,那就從人物的塑造開始談。就三個主角來說,他們有某些性格上的特徵,在設定時簡直外放得徹底。林美寶的「恰」、陳忠良的「溫」、王心仁的「敢」,都給人深刻的印象。但是這種外放的演出沒有造成角色的深度,相反地三個角色反而都在這過度刻板的形象裡扁平化了,只方便讓觀眾自己在腦中,找些身邊的人來玩「對號入座」的遊戲而已。
為什麼我要如此說?因為對於人物的設定,劇情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又一直說。好比林美寶這個顛覆性別形象的女孩,她的「恰」是誰都看得出來,而她與母親的關係,正好可以勾勒出這個「顛覆」背後的痛楚、悲哀、無奈。然而很奇妙的是電影裡寧可讓王心仁空無意義的在那裡問「她很恰喔?」,卻不捨得多花一點時間來帶出美寶與母親間的關聯。
類似的例子還有王心仁的背景,入伍派對的豪宅,只看電影的人大概只有他心通才知道那是哪裡來的。然而這段背景卻給予了成年後的心仁驟然轉變身份,從體制的破壞者踏入迴護者如此順利的理由。的確,真實人生有時候並不需要理由,然而若整部電影都能維持這種述而不作的立場,尚可視為創作者有意經營的效果;若處處可以看到創作、象徵的痕跡,卻又在部分情節只把現實人生影射式帶入劇本中而不賦予意義,不啻暴露出創作者經營上的怠惰。
人物的扁平化,讓三人長大後的性格轉變削弱了力道,因為原本的性格都是任憑導演設定,無從推理、無從質疑;所以後頭轉變的契機也變成隨導演開心。且說唯一能看見心境變化的轉折點,只有陳忠良這一條線。可惜他在前半段總是只有「逆來順受」的形象,看不到他試圖突破但被壓抑回來的無奈,於是我只覺得這樣的性格對他來說根本是天性,後來的覺醒與翻轉就少了救贖的意義。
那就別說美寶了,她在窗前扭頭轉身甩下王心仁的背影都還在腦中未曾散去呢,轉眼之間已經做了小三好多年,中間「留白」之藝術,堪稱與「草被牛吃完了,牛吃飽後就走了」的《牛吃草》圖一樣精彩有味,觀眾解讀施行解讀權力極為方便,簡直可以出本同人外傳了。
詭異的人物塑造,完全浪費三個演員從影以來的堪稱代表作的演出。王心仁那個能反抗權威卻克服不了自身性格的悲劇,鳳小岳在肢體、眼神與表情上看得出來極力在演出,但是再怎麼演,我還是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王心仁」的靈魂。更糟糕的是本片惜字如金卻泰半莫名其妙的台詞,讓悲劇快變成鬧劇。「我想這樣抱你,好久好久好久」這樣毫無深度、美感以及象徵意義的告白被當成經典一再出現,我都覺得替角色害臊了。
在人物崩盤的同時,同樣教人不忍卒睹的就是對時代的側寫。
比起人物性格,楊雅喆對於時代背景的應用顯得用力許多,尤其是「身體做為反抗武器」的母題,貫串了四個時代。從高中時期「跳舞」的渴望起,大學時期更進一步以「性慾」相承;解嚴後驟然迷失了抗議的標的,而使身體呈現被綑綁(心仁)、病壞(美寶)以及失慾(忠良)的轉折,再到年輕一代找到新的身體自主權為抗爭的理由收合。起承轉合的段落與層次相當分明,可謂結構平穩的安排。
但是在第一個時代中,刻板又漫畫式的反派再次玩掉了時代的真實感,我不明白教官在面對抗議場面時的手足無措,是否想要嘲諷仰仗權威作勢者的無能;然而這樣的效果以構圖、運鏡點到為止足矣,讓演員在司令臺上手舞足蹈扮小丑,與全片的表演格格不入,反倒讓這些時代的象徵與人物之間疏離了。
到了野百合的舞臺,鎮暴警察的踏步與學生舞臺上的節奏交融,十足十地營造了肅殺的氣氛。奇怪的是這麼用心經營的畫面卻沒有任何的前後文可以呼應,變成尷尬的存在。一個簡單的對照組就是警備車圍出的狹小空間,堪比監獄的場合成為露天野砲所是精彩萬分的設計(即使被陳忠良的台詞很不高明的破梗);盾牌圍起的人牆如何被場上的學運所支解卻未有交代,劇力萬鈞的鏡頭轉瞬間變成棄子,這樣的節奏安排豈是一個已有成名作品的導演應該犯下的低級失誤?
我想寫到這裡,就算本篇髒字始終還是沒有正式出口,但是也差不多足以宣洩我的滿腔怒火了。然而遺憾的是,《女朋友。男朋友》的票房卻有不俗的表現,這個節奏其實距離商業很遠,但藝術性只有矯揉造作匠氣的作品,卻意外地抓住了某些心理,鼓動了觀眾進場的動機。我實在無力替它找成功的理由,直接承認自己的眼光孤高、憤世嫉俗可能比較省事。
24 則留言:
我完全有同感 但我無法如此精準的說明感謝我只知道一切過於溢美而無脈絡
感謝分析
我雖然很喜歡這部片
也用了溢美之詞長篇稱讚一番
但確實這部有很多創作上未盡之處
我以為最大的問題是在於「自由」母題講到失焦
沒想到角色刻畫問題也都這麼大
未能察覺 實則汗顏
to 白蚓:
沒有什麼好汗顏的,電影是100個人會有500種看法,也許十年後驀然回首,我會為我看不出本片某些優點而感到汗顏。
這種文章看看就好,看了你的文章,我才想罵髒話咧~
是不是都要像你說的才能拍出像樣的大片
簡直是雞蛋裡挑骨頭
我今天也去看回來了,對於網路上一片好評我真的相當驚訝。
我對於此片的想法看法和你一致,真的,全面崩壞。無論是三角戀情的刻劃,無論是時代背景的描述,都亂七八糟。倒不如把很多龐雜枝節全部刪掉,好好單純就一個主題講就好了,要講同志內心揪葛就談同志,要談野百合運動的時代青年就談時代青年,要談三角關係就談三角關係,事事都想周全最後就是什麼都沒顧到。
要不是以前有看過小鎂和張孝全的電影,我想我應該再也不會看這三位主角演的電影了。另外,今天走出電影院時想著,臺灣電影到現在真的不需要再消費同志了。我決定這幾年內拒絕再碰臺灣的同志電影了。
同意在結構上的問題,但在商業的角度來看,節奏是有抓住一些事情的。
我想大家有感同的可能是三角戀的部分吧,於我是如此。
謝謝你的評析~
看完電影我有很強烈的"失落感",
單就此"失落感"來說,
我覺得這是很用心的電影創作,
即便力有未逮或立論不清,
還是很值得一看。
我覺得這失落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電影的,
一個是個人情緒的;您的評析,
點出了我對電影70%的失落感,非常感謝。
我不贊成樓上所謂"單純"一個主題,
因為這世界沒有所謂"單純"一個主題。
我很欣賞楊導演,無論冏男孩或新作,
你可以清楚看到他對相同主題的關注,
這是很用心及誠懇的創作;
不過很明顯的這部電影許多關鍵的背景及人物都太單薄及刻板了,這是很可惜及危險。
就"消費同志"而言,我倒覺得楊導演,在電影中其實更"自覺"的在使用同志的符號意義,並且成為劇中感情(婚姻)最成功的對照組,去表現人應該勇於展現自我。但是如同前面所提,這浮誇的對照是很可惜及危險的。
已上個人淺見。
總之,雖不滿意,但很高興看到一部有所感觸的台灣電影。
我覺得角色營造還可以...很多時都用畫面說故事,完全無聲的畫面更觸動人心,而且可以讓觀眾思考/腦補一下...要是沒能跟電影同步的話,可能沒得到共嗚,甚至難以1理解...
電影裹有些情節好像沒有解說似的,這是這套電影美中不足之處,應該不會是被刪減的吧...因為我記憶中看過預告片有一段是仁被抓上警車了...?
我認為[自由]的母題並未失焦,電影想表達的不只是走出政治的權威、腐舊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解放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真正的得到自由。美寶跟忠良最後的醒悟跟看破,不就是讓自己脫離長久內心禁錮的最好寫照。
不過野百合運動在中正紀念堂那段,前面氣氛營照這麼好,盡然沒有爆點,還真是讓我覺得莫名其妙,識不是被剪掉阿,這段沒好好利用到很可惜。
看完金馬重看此片,注意到您的影評。
我覺得寫得很好。
但是國片大概就是這樣,還在比較淺的階段,
無論是演員導演,資源和環境都有限。
不過它還是很震撼了我的心。
有引用您的網址給我朋友們參考一些比較負面直接的建議,理性的討論國片的優劣,特別告知。
最後有看到您對於最佳工作者得獎者的感想,
我與您感觸相同。
金馬獎越半越爛,冷場迂腐獎亂頒。
滿傷心的。希望明年50週年能夠將缺失改善。
也望您繼續用文字影響這個大環境。
我是因為金馬獎桂綸鎂以此片得了影后才特別看的
對您部落格的內容大致上都認同
這部片的題材還可以做更強的發揮
不過可能因為我一開始就抱著可能是看台灣小情小愛電影的心態來看 反而認為電影對於時事的內容
算是點到即止 剛剛好 因為如果台灣電影的程度要把這個做大 可能反而破壞了整部電影的平衡
甚至我認為時事的部分 感覺根本只是在側面描寫鳳小岳的角色而已(如果不是 那我就認為導演失敗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直接的感受是
他們大聲喊著自由,在陌生人面前找尋認同,面對熟人的情感卻壓抑得緊。
這是一部我認為蠻成功的國片,
若以以往國片呈現的水準來說,在這一部片中,
鳳小岳災難般地演技跟多處不符合時代背景的內容(多是硬體上的),瑕不掩瑜。
關於不符合時代背景的部分 一直是台灣電影的通病
我認為這根本是一部電影的基本
花錢營造出該年代應有的場景 若沒有 就該用拍攝的方式避開
而不是只是機車很老舊 會出現的道具用老式的 就可以帶過
只希望台灣電影再加油些
也希望認真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
不是只是感動就好片了...
這部電影的確有一些讓人覺得不順的地方,但是不致於到版主講的那麼不堪。有些人的性格不是因為家庭造成,而是和朋友的互動過程,傷害被傷害,相愛或是被放棄,而這部電影要說的就是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所以家庭背景只是匆匆帶過。
台灣很多電影和其他國家相比確實不是很完善和成熟,但是也看的到一直在默默的進步,雖然速度不快,畢竟電影也是一個產物,有生產過程,需要投入資金、人力,不是每個會拍電影的人都有錢,不是有錢的人就願意出錢拍電影。
願意往前進步的人不怕犯錯,給與批評的同時,如果也能給予相對的建議和支持,相信能讓彼此獲得更多,成長更快。
個人看這部片出發的觀點不同,答案真的會很兩極。我現在38歲,試想我是現在20出頭的年輕人,會覺得很好,劇情很簡單,那些版主的疑問,其實不重要,幹嘛那麼仔細。對白是很符合年輕人口吻,直白簡單。
其實,看了版主的評論,我也覺得這部片不是很好。我想要聽到看到更多,不是只有現在這樣。我還想感受到更平順的劇情。但其實我更反省自己更多,當初17多歲,愛看恐怖,血腥的影片,壓根沒想這麼多,只想刺激,對那些愛恨情仇,真的覺得無聊,散漫到不行。現在看自己,知道那是經歷的不夠多,根本無法投射自己到那樣的影片。
再看看對白,真的是世代的變化,我們看現在年輕人講話不滿意,同樣,我這代對上一帶來說,也是差了一截。因為一代代更白話,更生活化。
如果,這部片把時空設成現在,一切就合理多了。
我一直對從以前到現在的電影,都有不喜歡的同一個理由,沒有幽默。同樣fuck,幹,這個字,國外會用畫龍點睛的方式,在很巧妙的情境下,丟出髒字,讓人會心一笑,而不覺得髒,甚至粗俗。像影集六人行那樣,一堆互虧而好笑。在我們拍起來,只會像髒話大全集那樣。
我是20出頭的年輕人。
我猜這部之所以票房這麼高的原因,也許有些觀眾會跟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我本來對片名沒什麼興趣,但是很多朋友都看了寫在臉書上,然後他們的評論不如平常看完好萊塢片的那種單純的、英雄式的歡樂,而是說覺得這部電影不如片名這麼單純、需要好好深思。這倒是勾起了我的興趣。
我不懂電影,也不知道電影必須要如何經營才算用心,但就我看完電影的感覺,會覺得非常的震撼、電影裡深刻的情感在在令人難以忘懷。
我也不懂歷史,看到片中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中,會覺得非常精彩!很生動,又這麼的融入日常生活中。
再者,同志生活的明與暗,也令我印象深刻,從公開的party,到已婚生子者背後的小三,多元的情慾描寫,豐富了片名的意義、帶來意想不到的意涵。
最深刻的,還是愛情與情感的流變,從感情的建立、很要好、到傷心壓抑、假裝堅強卻暗自傷心、到最後掙扎著反抗以求突破的心路歷程,兼寫另一方(一般人以為的既得利益方)的無奈與委屈、難以割捨,這部分很多畫面都描寫得相當細緻、深入人心,衝撞著自我過去的經驗,或許是讓很多觀眾會深有共鳴之處吧。
看到影片未交代過程或多有著墨的地方,的確有點不解,會好奇,但坦白說並沒有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減損這部片給我帶來的衝撞。反倒是其他的象徵意涵讓我覺得很有趣,像是鞋子的顏色等等,似乎和劇情發展的脈絡有關,對我來說反而留下了一些想像的空間、讓我在觀賞後可以繼續思考、和朋友討論。
另外,有些台詞的確讓人覺得力道不夠深、似乎沒有在關鍵時刻說對話,但或許這種平淡甚至膚淺的話語,正反襯出其他沒有太多對白的畫面和表情、卻飽含了更多情緒,凸顯出這些情感比那些空洞的花言巧語更為真實、更為牽動人心!
我覺得這部片豐富到我不會把我身邊的人對號入座,但又不難理解他們複雜的背景下,追求愛情與自由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事隔數月,我還能清楚憶起許多情節及其情感,還有許多尚待思索的議題,對我來說就是這部片成功的地方吧!
感謝樓上很多寶貴的意見,但是建議後面要留言者留下一個自己的暱稱以資區別,這樣比較好對話。不然就會出現以下回應的囧樣。
12/10的匿名朋友:
其實我一向都很支持國片,雖然這片讓我覺得整個爆炸,但是該幫他們拉聲勢也沒少過。
12/17的38歲匿名朋友:
年輕人似乎沒有覺得劇情很簡單,好像還是有些地方有人看不懂。例如空白信…
你對對白的觀察我覺得有點輕忽了時下的小朋友,他們也有他們的深刻,只是我們不了解。
12/17的20出頭匿名朋友:
你的臉書不錯,有人會討論這部片。
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也會覺得對白貧乏,而其他地方留下思考空間的電影很好。現在則覺得這種片太容易拍了,比對白精彩但是沒什麼好思考的爽片還簡單。
台灣電影,不論作者以及讀者,多半有這類通病:不重視鋪陳。於是,只要有把「符號」帶到就好。要讓野百合學運賦予這三位主要意義,那也得看導演能不能讓這個命題成立。要馬就是透過事件來交代邏輯:因為XXX所以YYY,要馬就是由演員發揮,讓演員表現去說服觀眾。但結果卻更簡單,只要知道導演想要這麼做,觀眾就買帳了。我看很多感想都是這樣,其實自己已經預先接受了「野百合學運給這三位主角XXX的意義」這個命題。至於如何使他們有這樣的認知?在文章中付之闕如。我想是因為我們有個不重視邏輯的文化傳統。野百合這個歷史事件被拍得像是拿來消費一下,一點也感受不出那個歷史的縱深。
張孝全在片中關於自討苦吃的那段自白是最棒的,因為演員說服了我他的苦;鳳小岳的演技有待加強;桂綸鎂演技很棒,但先天上放在這個角色就是個怪。這不是演員好壞,而是型態。有的演員就是很有彈性,有的演員就是詮釋某個腳色特別行。(ex: 彭于晏在聽說裡面就很棒)。
這部電影說服我的,就僅僅是三個主角的三角習題,一個懦弱、一個自私、一個墮落。硬要扯到多偉大多深沉,那就得回到重頭:你該如何用鋪陳,用邏輯,用因果,來說服你的觀眾?要不就是有的導演在帶演員上特有天分,把演員給激發出來,由演員來在簡單的幾幕戲裡說服了觀眾。
另外,有的留言以匿名留言,卻口氣不好,建議版主這類的直接刪掉就好了.....
@milstein
1.
其實我一直是個不太喜歡用口氣來律人的人;而且啊,一個格子只准主人宣稱想罵髒話卻不准人家宣稱想罵髒話,這樣子太GY了,哈哈。所以與其刪留言,不如把力氣花在回覆您這樣有意思的發言上。
2.
我覺得你對「不重視鋪陳」這樣的觀察頗有趣,但是「把符號帶到」本身跟鋪陳是不相悖的,應該說帶出符號也是鋪陳的一部分。如果說能夠有足夠的符號串連,那麼本身也是足以形成意義的。這便是詩與散文的差別。
比方說蔡明亮的電影就沒有不重視鋪陳這個問題,他看似跳躍無情節的敘事裡其實鋪陳得很足,靠得就是這種拼貼符號的方式,所以他的作品看得出韻味。
所以GF.BF的問題也不完全是沒有鋪陳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講其實楊雅喆搞鋪陳也搞得滿夠的,好比說學運時期,他花了很多時間去談買鞋子這件事,就是一種鋪陳。只是這件事情後來沒有跟學運本身串在一起而已。
3.
我十分同意很多電影感想都不太寫出他們為什麼有這樣認知的理由,有時候看懂這種心得比看懂電影還難。
經由版主的回應,我得以將我的意思弄得更清楚。所謂「鋪陳」一事,我應該更清晰的表達為:「劇情之鋪陳」。
作者必定有些甚麼要傳達給觀眾,他的手段之一就是藉由一個在敘事上有連續性,一連串的事件,藉由人物在事件的表現(外在或者心態)來漸漸告訴觀眾這些人物的心事。
手段不只一種,有的導演將事件數降低,放手讓演員去詮釋,可能獨白較多,臉部特寫較多,配樂較少,作為他傳達的手段;又或者將「符號」點出,不一定要藉由連串劇情,而是在對的時間對的節奏把符號帶出,那麼一樣是種有效的手段。
如字卡的運用,有的導演就是讓字卡出現時像詩的韻腳,出現的時候既讓觀眾情緒稍歇,又讓氣氛暫且hold在詩般的靜默;但是,也有的導演則搞得像是怕觀眾不懂要現場教育,有的則更誇張,字卡出來觀眾才知道他劇情走到了哪裡。
因此,我所謂不重視鋪陳,精確地說是不重視「故事之鋪陳」。至於其他鋪陳手段的運用,你舉的蔡明亮就是很棒的導演,之前許多較年輕的導演的問題就是不走好好說故事路線而走那種藝術家才走得起的路子,沒有靈性的人畫起抽象畫,別人看不懂還說是別人沒層次,於是作者跟那一小票擁護者聚成一小團,直到最後提起台灣電影就是看不懂。幸好後來大家逐漸重視故事的重要性,如魏德聖(先不論成品好壞,導演這番理念在諸多訪談中是很顯然的)。其實女朋友男朋友也不是犯了多大的失誤,但就是連野百合學運搬出來,顯然導演企圖心不小,既然有此大企圖,就得用更高標準來檢視一番。
至於一顆想要看懂的心,或者說,「想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覺得好看」,是我們文化中普遍缺乏深度的一種表現,另一種展現就是不尊重他人。我自己99%的時間看片不想花腦筋,只想放鬆放鬆,經典名片就給留待他日精神好點時再來好好用心看看吧。但有些人是自己放鬆就不准別人認真,自己喜歡就不許別人批評,別人認認真真的寫了篇文章(可以寫得好,可以寫得不好,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反正網路上先給他劈下去再說。所以鄉民大本營的ptt,上面的好文是逐年減少~~
寫得真不錯!
先說我對楊導還是有期待的
希望他下次能拍出好戲
畢竟他之前在公視拍的[違章天堂][過了天僑 看見海]實在很讓我感動......
雖然楊導的作品我也只看了這兩部啦(汗)
我留言主要是認同您所言
這戲的確表面扁平鋪陳乏力
難以讓人理解三人愛來愛去是哪裡牽動人心了?
看完戲雖不至於比中指 但是很悶
對於他人的好評有種自己與眾不同的恐慌
幸好看到版主您的影評
原來我不孤單~
真厲害,大家都能寫這麼長的文章,我比較粗淺,
我比較不禮貌些,格主的文章也沒看完,只看了
前面幾段,對於本片,髒話沒有怎麼樣,就算是
講幹xx,簡單來講就是沒有幹到我的心坎裡。
說得太好了,完全認同。
尤其是最後一句「我實在無力替它找成功的理由,直接承認自己的眼光孤高、憤世嫉俗可能比較省事。」
老實說,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難看。
這部電影我看了至少6次
其中兩次在戲院看的
老實說因為我們期末要表演這劇本,所以會看那麼多次滿正常的。我後來才發現導演其實藏了很多巧思,很多細節,真的是要了解演員的情感才看得出來。
這部片我越看越喜歡,正評。
女朋友。男朋友這部片讓我想到多年前的一部港片《心動》,有興趣者可以比較一下這兩部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