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淺白的童言─評《蝴蝶》

我不是很確定是不是有很多人看過《蝴蝶》(Le Papillon)這部電影,但若是舉出它的主題曲,當小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唱出「布瓜」(Pourquoi,法語「為什麼」)的時候,一定有許多人會立刻會心微笑。電影的內容就跟主題曲類似,不斷的以問答的方式切入,蘊涵著若深奧若童真的哲學思考。

影片的整個基調也是試圖用最單純的表現手法,配合深刻的故事內涵。在單純的部分表現得算淋漓盡致:平易的運鏡、自然的採光,每個鏡頭都幾乎希望觀眾忘記攝影機敘事角度的存在;另一方面,故事線相當單一,甚至就連思辯的橋段都這麼單純得用對話呈現給觀眾理解。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對於這樣的淺白都不太能夠忍受,但是對於本片這倒不足以為病。主要原因還是柯萊兒令人讚嘆的表演能力,面對每一個問題,不管她是做出努力思索、探究的神情,還是提出斬釘截鐵的結論,每項演出都說服觀眾「這件事對小孩子來說很重要」。於是,我們不得不也像米歇爾塞侯(Michel Serrault)在片中一樣,強迫自己檢討大人習慣為常的思考方式,然後逃避、心虛似的怪罪這都是上帝造物時間太短暫的緣故。

然而,儘管伊莎貝拉(Isabella)最後對莉莎(Elsa)施與她渴求的母愛,不過那樣的告白儀式呈現出來仍然只是一個儀式,在實質的問題,例如工作與家庭的時間分配上,似乎並沒有妥善的解決,整個甜蜜蜜的圓滿大結局看起來只不過是對莉莎的哄騙。同樣地,挑剔一點來說,雖然表現手法的淺白在這樣的電影裡是適當的,但思考程度的淺白就是本片的白璧之瑕。《蝴蝶》善於提出問題,但不善於追問。片中唯一試著延伸的問題,就是抓蝴蝶做標本的行為與非法盜獵者之間的辯證,但是依然在沒頭沒腦的情況下結束消失。片中提出的問題仔細回想起來如此之多,能夠相互呼應、對話形成完整思考脈絡的卻一項都沒有,這是相當可惜的。

總括來說,這部片子或許更接近於童話故事。做為一個沉澱心靈、放鬆情緒的小品當然仍是上選,拿來撫慰成人對於童年的淡淡鄉愁也相當具有力量。只是,若想要在其中找到一般歐洲電影的議題探討能力,恐怕會有種不夠滿足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