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星光傳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針對第一季節目帶起來的風潮,電影的鏡頭很敏銳地掌握了脈動,將焦點聚集到了第二季的參賽者們身上。透過走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針對周遭人物的訪談,逐步將螢光幕後每個選手的身影立體化。
以人物為主做誌的方法,對於本片來說其實是會造成一些疑慮的,因為在節目進行的同時,每個參賽者的背後心路歷程就已經不斷的被挖掘,用以營造整個節目「逐夢」的氣氛與話題。不管整個炒作的源頭應該歸罪於參賽者、製作單位、傳媒還是還個社會的收視結構,當這些故事都已經蒙上被消費的陰影時,連帶電影的內容也會遭受質疑。
《星光傳奇》最後的剪接並沒有成功擺脫這種疑慮,在過分地著重每位選手及其親友的訪談與互動的同時,整部片子只呈現了類似電視特輯式的觀點,無法脫出一般媒體對於「逐夢」的膚淺消費。平心而論,無論對於超級星光大道節目的觀感如何,能夠蔚為話題風潮的主角,其中當有許多契合甚至於轉變社會脈動的力量;與其跟拍參賽者,然後急促又不知所云的他/她們參賽前十幾年的身家背景做蜻蜓點水式的介紹(介紹得還比一般傳媒的內容更加簡略),倒不如集中心力在比賽期間的生活轉變,說不定還更能看出節目在造星與造夢的過程中運作的痕跡。

造成這樣的問題,導演能力難辭其咎。也許在必須及時出發跟拍,策畫時間倉促的情況下,對於拍攝方向的偏離尚為情有可原。然而在剪接技術上的失誤,卻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疏失。做為一個「紀錄片」而非幕後花絮,導演闡述事件的過程實在過分地被節目的進行所綑綁。大量節目畫面的引用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嚴重地干擾了紀錄片本身的獨立性與流暢度。在試圖為人物做誌的架構之下,這些單純標識節目歷程的編年紀要幾乎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有部分的選手根本在前面交代背景不足夠狀況下,也要剪出淘汰畫面,這對剛剛看完第二季比賽的觀眾而言,或許還記憶猶新,但是不出幾年,當節目退潮後再回頭檢視這部電影,這樣的枝節恐怕只會徒增觀眾的困擾。

我想到曾在金馬影展時參與楊力州導演《過境》的座談,做為電影《雙瞳》拍攝紀實性質的紀錄片,楊力州在座談會上幽默的表示「我拍了這麼多年紀錄片,難得拍到一部有卡司的。」有那樣貼近影星的機會,《過境》的鏡頭卻盡可能的集中在臨時演員和小演員身上。據楊導的說法,是因為明星已經習於在鏡頭前演出,無法達到紀錄片強調的真。
回頭來看《星光傳奇》,大概真的是被選手們的熠熠星光給迷惑了眼,在眾多選手中不敢刪節任何一位稍有人氣的人物,更怯於剪輯出嚴肅的話題,甚至沒有意識到參賽者在鏡頭前極不自然的「演出」。種種缺失之下,言真固然失味,言情亦是索然無味。或許,把帶子交給「超級星光大道」的製作團隊剪接,整個電影的表現會更好一些。節目製作單位至少還會為了收視率而絞盡腦汁地運作觀眾品味,《星光傳奇》卻只想憑著星光二班的光環,自行降格成了節目的周邊商品而已。

相關連結
電影‧人生‧夢:台灣電影的災難:《星光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