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踏亂的舞步─評《練‧戀‧舞》

《練‧戀‧舞》海報
說句我不太願意說,同時也不太好聽的話:我很難想像當初可以在沒有劇情、沒有卡司的情況下,把《跳舞時代》剪得如此精彩,如此引人入勝的郭珍弟導演,在處理《練‧戀‧舞》的表現卻是如此令人失望。這部片子的故事設定算是國片難得一見的題材,若是處理得好,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想見。而整個故事看下來,卻是浪費了這樣的設定。

《練‧戀‧舞》在劇情的銜接上,可以說是在最不恰當的時候,講出最不對的事件,讓整個故事變得支離破碎。就以劉必然(張孝全飾)哄老年人們上床的互動來說,這樣的橋段在電影中的插入點算是較為可以運用自如的。稍微置前或置後可能都不至於出現不合理的情事。然而,這樣的段落可以用來建立角色性格、可以做為情感的鋪陳,甚至可以用以交代部分難以演出的劇情設定。但是在《練‧戀‧舞》當中,我所看到的卻是導演只堅持將這些小段落當成建立角色性格的作用。在舞蹈老師吳如萍(蔡淑臻飾)為老人家們上過第一堂舞蹈課了之後,晚上發生的事件卻與跳舞這件事一點關聯都沒有。另一方面,在老人家們決定拒絕搬遷之前,反而沒有摻入這種交心時間來強化他們決定留到最後一刻的心路歷程。於是,整部電影即使在小小的段落裡挑起了觀眾的情緒,也很快會被突兀而不相干的事情插入而打亂。這對於進入電影本身是相當不利的。

另一個更令人困惑的問題就是,導演似乎完全忘記這部電影無論是標題在是劇情的主線,都是以「跳舞」當做貫穿全片的賣點。劇中的所有角色因為舞蹈而結緣,而老人家生命最後的光輝是靠著舞蹈展現。但是導演對練舞的過程甚少著墨,以至於觀眾很難從中體驗到這群相聚的人們究竟透過舞蹈產生了什麼轉變。其實,在看到《練‧戀‧舞》的故事大綱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扶桑花女孩》──儘管學舞的學生一老一小、儘管學舞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故事同樣是由外來的、神祕的舞蹈老師來帶領在地的、看似笨拙的學生學舞,同樣是以最終的舞蹈來展現每個人物的成長。然而《扶桑花女孩》透過許多舞蹈的元素來設計橋段,像是以舞蹈手勢對老師的送別、亦或是以女主角獨舞時流下的汗水來激起村人的熱血,都在表現支線的同時強化了主線的進展。這方面《練‧戀‧舞》表現明顯地不足,以至於最後舞是舞、人是人。再華麗的舞步都無法讓人看見故事的深度,這是很難為之緩頰的致命傷。

《練‧戀‧舞》劇照:張孝全、蔡淑臻
必須澄清的是,我無意要苛求導演在這部電影裡塞進更多的舞蹈段落,甚至是砸下更多的資源為電影編排。事實上著墨的多與少未必與時間的長短相關,就像《海角七號》憑著兩首歌跟極少的排練段落,就成功地串接劇中主要角色與樂團表演之間的關聯。既然選擇一個元素做為貫穿電影主題的賣點,無論劇本最終想探討的核心議題為何,都要圍繞著這個元素開展才是基本的要求。在此,不妨就以《練‧戀‧舞》中心理刻劃最深入的兩個老人家:老唐(田明飾)和碧蓮(洪明麗飾)為例,來談談我對劇情的惋惜之處。

老唐在劇中有位年輕時許下承諾的戀人,為了壓抑這個祕密,老唐對於舞蹈課程才刻意顯示出不合群的態度。這樣的設定沒有什麼問題,在最後轉折處出現的田納西華爾滋更是神來之筆。但是在前半段的劇情當中,對於老唐有個愛人的暗示實在太過鮮明,對於這分感情與舞蹈的關係卻又沒有任何的暗示。以致於最後這個精彩的轉折反而失去感人的力道。若是有一些老唐嫌惡他人舞技的表演、有一些些他也懂得跳舞的暗示,甚至是有一些些對於音樂的不滿,其實都可以讓這個角色的情感與舞有更多的關係。那場兩個年輕小伙子跳舞的戲碼也才有更充分出現的理由。

碧蓮舞廳小姐的身份在劇情裡是徹底的浪費了。她的角色理應對舞蹈有更多的主見,甚至有可能造成跟舞蹈老師之間的衝突。這點導演並非沒有意識到,所以在第一次上課時安排了她亂換音樂、還有嫌老師不會教的戲份。這是個好的開頭,但是在電影的中段有關舞蹈的事件發生時,她都未有其他足以暗示背景身分的言行。導致她曾經是舞廳小姐的身分,最後不得不突兀的用口一鼓腦兒說明白。同時,她和年輕舞蹈老師的小磨擦,也從未見到化解的契機,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在收尾前獲得了老師的諒解。這樣的處理不但抹殺了戲劇化的可能,也喪失了讓老師與這與老學生的情感產生交流的最好機會。

我對於《練‧戀‧舞》恐怕必須用愛深責切的語氣來說:台灣電影一直苦於資源的缺乏,無法在名星、行銷、聲光效果等地方與其他地區的電影相抗衡。我們唯一有的,就是一個精彩的劇本、一個獨具創意的構想,還有一分特殊的在地風位。《練‧戀‧舞》在劇本的編排上就已經相當無力,在剪接上又顯得支離破碎,如此舞不成舞,恐怕不管題材如何特殊、內容如何搞笑、卡司如何強大,都是無法喚來觀眾目光的。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reke的金正碎碎唸─最佳動畫入圍作品觀察

相較於一般台灣電影,即使票房不佳也還能獲得國際影展認可的優異表現,台灣的動畫電影受限於所需的資金門檻比一般的電影更高,迄今能夠令人激賞的作品仍然是屈指可數。身為動畫製作產業的一份子,其實是非常期待在金穗獎的動畫入圍片中,看到動畫電影未來在台灣發展的契機。

本次入圍最佳動畫獎項的五部片子,片長都是短小精幹,時間與出場人物只足夠般演一個短小而簡單的故事。同時,除了《幸運兒》一片有導演本人配上旁白與音效外,都沒有任何的對白,當然也無法聽到配音員的演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導演以影像說故事的功力自然是被突顯的;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製作方式不僅距離業界的運作模式遙遠,恐怕跟一般觀眾願意觀看的作品也有不小的距離。

當然,受限於資源的不足,用這樣的理由去看這幾部入品其實是不太公平的。所以,在針對動畫入圍片的觀察上,我還是傾向從說故事的功力來看這些作品。

我比較失望的是,兩部在動畫執行的技術比較成熟的作品《紅色月亮》以及《根》,在故事的敘述上都不甚令人滿意。

紅色月亮》以驚悚片做為嘗試,在一片歡樂可愛的動畫世界裡果然新人耳目。然而電影內容除了看到男性上班族心裡的不安與忿恨外,似乎看不到更值得深入挖掘的主題。先天不良的情況下,讓片中一切反常的、激烈的影像看起來徒然令人錯愕。

》有不少大場面和激烈的動作,初看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可惜後繼過多的時間被花費在動作大秀裡,使得故事沒有經過足夠的開展就畫上了句點,枉費了那充滿濃濃奇幻風格的影像。

相較之下,另外三部片子在故事的敘述上較為引人入勝,但是場景、畫面帶來的視覺震撼力就沒有前二片來得高。

歐椰!!》就是用最簡單的角色與場景,明確地說出一個合作的故事。故事的內容稍嫌老掉牙,不過節奏的掌控是適當的。比較可惜的地方是,既然兩個角色明確地在暗喻當今台灣社會藍綠兩大政治傾向,在情節的設計上如果能夠兩貼切地比擬雙方爭鬥時當見的戲碼,會使得這部作品更加完善。

幸運兒》的童音旁白使它成為五部作品中最特殊的存在。雖然所使用的並不是一般觀眾能夠理解的語言,使得多數人對劇情仍只能靠影像來理解。導演的赤子之心讓這部作品充滿了濃濃的童趣──不只是因著童畫風格的人物造型和場景,而是對於父親形象的塑造上,與孩子眼中的偉大形象一致。

彩虹的缺口》可能是入圍作品中最深沉的作品,其中不少意象的鋪排都殘酷地令人不忍卒睹。比如在疑似天堂的地方赫然出現代表惡魔的蛇,或是主角兔子在四處漂流時所遭遇的對待,都可看見故事設計的用心。不過,在動畫的執行上則有些明顯合作的瑕疵,不免令人扼腕。

動畫電影的創作,導演所能主導的部分其實較諸一般電影是更高的。從角色外貌的高矮胖瘦到最終影片整體呈現的結果,理論上都可以完全依照創作者的意念執行。或許因為如此,在小型製作下的參賽影片更容易出現因為個人專長與著重的事務不同,而有顧此失彼的現象。也許要出現更好的作品,必須要更大型的團隊,群策群力才能互補每個人的不足,這點在金穗獎的參賽作品不能被苛求,但這些入圍影片背後的優秀團隊未來若有勇氣與毅力持續向這條路走下去,出現更多高度分工與合作的團隊,將是我個人對台灣動畫電影最深的期許。

相關放映資訊:(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篇)
5/09(六) 18:30 誠品信義店:五部聯映 + 映後座談
5/15(五) 20:30 誠品信義店:五部聯映


「reke的金正碎碎唸」系列前言

即日起,本部落格將不定期的推出「reke的金正碎碎唸」單元,是針對第31屆金穗獎的35部入圍作品的系列書寫。首先推出的第一篇,將會是就我工作相關的「最佳動畫」五部入圍作品做一概述。未來也會儘可能地向讀者們介紹這些台灣電影的新活力。

關於金穗獎的更多消息,可以參考第31屆金穗獎的官方部落格部落格達人獎專屬部落格以及官方網站

之所以命名為「金正穗穗唸」,主要是不才格主雖然接下了本屆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的重責大任,然而我所有關於電影的書寫,都只能說是個人最主觀的好惡。實在不敢因為頂了會外獎性質的評審名頭,就讓個人有限的眼光置入這個行之有年,獎勵過諸多優秀台灣新電影工作者的活動中。所以,這系列的書寫就當作是我個人的碎碎唸吧!

最後,希望看到文章的朋友,除了不吝批評指教以外,也要多多支持金穗獎!

「金正穗穗唸」系列放映資訊說明:
1.由於各場次均有多部作品聯合放映,每篇文章後面只列出文中有評述的影片片名,另以括號表示該場其他文中未提及的作品數量。例如該場放映《海角七號》+《囧男孩》,而文中僅提及《囧》,則寫為「囧男孩(+1)」
2.所有場次資訊悉依31屆金穗獎官方網站所提供下載的場次表發佈。如有更動或誤植情事,請以官方公告為準。場次表下載連結在此
3.放映地點說明
誠品信義店: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電影資料館: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誠實的超脫─評《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海報應該說很幸運地,《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跟台灣觀眾見面的日期,正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而甫奪得最佳外語片獎項的氣勢,也讓這個不太討好的主題,居然出現了滿座的人潮。能有更多的人接觸到這部電影,那麼它其中所展現對於生命的思考與尊重,也就能在這個社會播下更多的種子。

電影跟隨著因為失業、夢想破碎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一足踏入納棺師的世界。而觀眾跟著電影鏡頭,也在短短的時間裡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有些往生者有較完整的支線交代他們在世時的故事;卻有更多的往生者,只有幾個鏡頭的時間,只有一項親人告別時的特殊儀式,可以在一個陌生人──納棺師,或是電影觀眾──的心裡留下印象。在影像不斷地堆疊著每一次死別的場面時,這些往生者背後龐大的生命故事,也逐漸的累積起動人的能量。

M而,若只是強調死別的不捨與苦痛,電影終將只淪為灑狗血騙眼淚的庸俗品。事實上本片透過不少前後呼應、反覆出現的橋段,展現了死亡除了別離以外的面向。而且,其探討的內容遠超過宗教的範疇。除了去追問並試圖描繪死亡的意義外,更讓死亡變成往生者與其在世親友之間情感的總結算。

在電影裡,往生者對於納棺師,無論生前是否相識,然而在為大體化妝的時刻,卻是沒有任何祕密的。無論是性別認同問題、家庭教養問題,還是與親人間的種種約定,都必須在這一刻有意或無意地攤在納棺師的面前。這些祕密對於納棺師而言,更不是無關緊要的故事,而是他必須據以判斷如何為死者塗抹容顏的依據。這些納棺師的苦心能否使往生者在人生的最後一程真的了無遺憾,恐怕無人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還在世的親友而言,那就是往生者在被蓋棺論定之前,最真誠且最堅定的告白──不容置疑,更無法再透過情感的壓力屈服其意念。若好似某些人所認為的,死亡是種超脫,那麼《送行者》為納棺師工作所塑造的意義,就是在幫助生命實踐這樣的超脫與自由。

從這個觀點回頭來看小林大悟本身的故事,無疑地也扣著超脫、自由的母題在進行。刻本先將這個角色設定為總是把祕密往心裡藏的性格,因為害怕他人的不諒解,所以總是選擇獨自面對。然而,這些祕密總算是一項一項地獲得解脫:在音樂上,演奏不再是一項吃飯的工具、不再是應付父親權威的表演,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懷;在父親缺席帶給他的傷害上,他也在窺見父親最後的祕密時得到釋放,讓童年的遺憾不再造成沉重的怨懟。在這個角色身上,觀眾可以很樂觀的看見,不是所有的自由與超脫,都只能等到死去的時刻才得以體現。如果面對死亡、親近死亡,可以讓人在此生能夠確定的當下就獲得超脫,那麼這部哀戚氛圍濃厚的電影,其實還是充滿正面的希望與陽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