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進了戲院之後,觀眾可能才會發現,這部片子並不在刻劃冗長的三國歷史,甚至於乾脆架空了歷史,不但重新改寫了趙雲的事蹟,而且還加上了許多虛構的人物、應用了不甚精確的地理背景。大量改編可能會讓熟稔三國史(儘管大多數是出自演義稗官野史)的觀眾感到些許的不滿,但是其實拋開對歷史的成見,事實上這也不過是另一個羅貫中的嘗試罷了。《三國演義》種種移花接木、無中生有式的史地概念既然可以喧賓奪主的取代正史,成為廣大三國迷心中的三國史界樣貌,那麼《見龍卸甲》又未嘗不可作如是觀。
而在劇情的編寫上,由於限定了以常山趙子龍做為敘述的主角,時間上也限定在他在軍旅中嶄露頭角的英雄年少,以及悲壯的最後一役。因此比起演義來說,這部電影又多了幾分經營的氣力。《見龍卸甲》的劇本在主題的拿捏上是十分另人驚艷的,在趙子龍發跡與最後的一戰,都設定在鳳鳴山;當年血氣方剛,憑著無名小卒死不足惜的信念,勇闖曹操大軍的意氣風發,對照成名之後的老謀深算、步步為營,卻反而成為諸葛亮手下的棄子之將,窮途末路。這其中的強烈對比,加上從佛教借來的哲學思想,帶給三國歷史另一種值得思考的風貌。
可惜的是,在剪裁與運鏡上的諸多瑕疵,使得整個故事呈現了鬆散的結構。例如五虎大將的封賞過程就處理得節奏過緩,沒有戲份的馬超、黃忠出場對電影的表現毫無建樹,而電玩似的武器鏡頭特血更是不知所云,畫面美感與節奏都極為突兀;接下來透過羅平安的旁白串場,更是讓少年趙子龍好不容易掀起的高潮情緒,剎那間通通墜回谷底。兩個橋段之間銜接的失敗,使得前後沒有辦法一氣呵成,讓觀眾體會情緒的轉折;而在觀影情緒低落之餘,更難以忍受後半段較為深沉的感慨。對於一個具有創意的三國新野史來說,這種技術上的疏失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價值,相當令人惋惜。

電影中的兩大主角,角色的表現上也呈現了兩極的情況。劉德華將趙子龍由年少演到老,他獨特的明星氣息加上近年來越來越寬廣的戲路,詮釋這個角色並沒有太大的困難。相對的,Maggie Q演出的曹嬰,就顯得比較死板,靠著冷酷的表情雖然很容易建立「寧我負天下人」的梟雄之態,但是過分依賴這樣表現的結果,反而讓這個角色失去了發揮的空間。這個問題對演員而言算是非戰之罪,畢竟對於曹嬰,無論從台詞、劇情來看,都不出單一的刻板印象。讓一個女將統率大軍,這算是對那個時代相當重大的顛覆,如果沒有特顯其女性角色的特殊之處,這樣的設定也變得重要性不明。
相較之下,洪金寶飾演不得志的眼紅小兵羅平安,就顯得有血有肉了。這個角色在片中大概是唯一的常人,比起趙子龍的誓死如歸、曹嬰的工於心計,羅平安口中胸懷大志卻無太多將才,見利忘義之時卻又因友情而產生掙扎,凡人的劣性與良善都在他的身上交織出現,讓這個角色有很大的表演空間。唯一值得挑剔的是,在身兼旁白說書人的時候,台詞過分文飾而不符合他的身分,但是這比較無損於演員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