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技術是關鍵問題嗎?─評《海之傳說─媽祖》

也許台灣的動畫技術,對看慣迪士尼、夢工廠、皮克斯的人來說,根本不屑一顧。不過看了《海之傳說─媽祖》的動畫表現,其實還是要為這些技術人員感到動容。在規模不大、技術累積不足、資金挹注也缺乏的情況下,至少場面、材質的製作上還是不斷的在求取進步的可能。湧起的海濤、起伏的龍身、海中妖物被打散時的水珠感,假如不談動態的僵硬,紋理的視覺效果還算逼真。對於技術問題,我寧願抱著包容、鼓勵的態度,給這些仍在堅持夢想的人們一些讚譽。

但是技術的進步並不能阻止我對這部片子的失望,因為整個作品犯下的許多錯誤,擺明了跟技術能力無關。事實上,動畫片未必需要多麼創新的技術、龐大的場面加持,一樣能具有賣點。《加菲貓》系列並沒有因為加菲從2D變成3D,而免去它失敗的命運;而畫風維持一貫的柯南系列,也鮮有人會跳出來指責青山剛昌在畫風上的不思長進。這些年來華語的動畫片不斷在技術問題上投下大量心力改善固然可喜,但是否誤以為只要繪圖的能力追上國際知名工作室,就能在票房和觀眾的觀感上超英趕美呢?

關於劇本的毛病容我後段再詳述,單就動畫的部分來看,就已經彰顯製作團隊很多嚴重的疏失。在海上打鬥的片段,很明顯沒有打鬥的刺激感,千里眼和順風耳在海面踏浪而行、舞動武器迎戰千軍萬馬,描述起來應該是宏大的史詩場景,畫出來卻像看兩個小孩子在玩塑膠鬥牌。這跟人物模型風格如何應該無涉,最根本的原因在缺少詳細的動作規劃,從頭到尾只有武器鋒刃方向的改變,加上手部為了配合而做出的動作。我推測動畫團隊少請了一位武術指導──與其把錢拿去做那個乍看很感動、看久會膩的海浪,倒不如請個人統籌好好的設計一連串的動作,好好的打上一段。不然看到林默娘維持一貫的姿勢飄到怪物身邊,怪物就自動爆裂的處理方式,我會以為媽祖是吃了無敵星星的超級瑪莉。


就算我再為製作團隊找藉口好了,在沒錢沒人才的情況下,找不到武指、拍不出精彩的動作場面,那麼最基本的事情是鏡頭間的剪接不能給觀眾混亂的感覺。看到其中幾幕的時候我甚至懷疑他們製作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該畫個平面圖」這種事,每個角色出鏡、入鏡、相對位置全都處於一片混亂,沒有銜接的感覺。做成分格漫畫或許還能掩人耳目,做成連續動畫的時候,就只能留下運鏡混亂、節奏失序的失敗品了。

因為沒有精心設計的分鏡配合,整個劇情的力量也就隨之被削弱。好比在最終決戰的過程,正方的四個角色都有犧牲而得道演出。但是玄通的去向交代不明,看的人就算有千里眼恐怕也搞不清楚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林默娘的犧牲有那麼一點點透過動作交代的味道,只是單單一隻手推來推去加上氣喘噓噓的動作,要展現一個常人氣力放盡的情景都嫌勉強,又怎麼能說服觀眾這是主角,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媽祖婆耗盡元神的畫面呢?

不幸的是,《海之傳說─媽祖》的劇情疏失,除了因為動畫剪接分鏡處理得不完善造成的問題外,本身對白與事件的設定就已經千瘡百孔。比方說,其中的人物對周遭事件的反應,往往異於常理。林默娘遇到師父玄通道長的一場戲,前面道人出現、收徒的過程從頭到尾只有默娘、玄通和觀音在場,後頭趕來的林家人居然沒有一個問起玄通的身份,對默娘下拜的動作也視之理所當然,甚至林父當場就說了句好像雙方早已互相認識一樣的應酬語。類似這種不合常理的反應還有很多處,甚至人物破涕為笑的過程,簡單的對話都編寫得相當造作且無聊。除了可愛版的千里眼、順風耳的搞笑還能抓住兒童趣味之外,劇本根本是乏善可陳。細節處理不夠細膩,連最最基礎的,交待一下反派出現的原因都沒能夠做到,頭目的威脅感不足,最終化解危機的結局自然也無法營造戲劇張力。

相對於對技術層面的寬容,我認為本片沒能先籌畫好一個像樣的劇本就輕易執行,這是不能被原諒的錯誤。畢竟這個劇本並不是完全原創的作品,它本身已經有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還經歷了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考驗,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和台灣民間長期以來的宗教信仰。宗教英雄人物的事跡本身絕對充滿打動人心的元素,才能讓信眾摒棄貪婪、自私的人性,心悅誠服地膜拜神明、奉上捐獻、實行教義。主要架構完整的故事被搞得這麼鬆散而無趣,僅能靠丑角的表情、動作和無厘頭對白勉強維持笑料,創作者的用心不足絕對難辭其咎。更何況,寫一個好的劇本,絕不是只有國外大動畫公司才能擁有的技術。

值得欣慰的事情是,從進場的觀眾人數來看,國人對於這樣親和的題材,仍然抱持著一定的興趣,可以看到許多人扶老攜幼(是真的有「扶老」,大概是少數能讓阿公阿媽級的銀髮族上電影院的狀況)進場,廳裡除了前幾排的位子外,幾乎滿席。雖然這只是假日期間的小聽才能出現的景況,但表示開發貼近民心的題材,還是可以獲得支持的。只不過片後除了小朋友還能開開心心的走出場外,恐怕陪同觀看的父母、信仰虔誠的阿公阿媽們都有些失望吧!如果國內動畫產業還一味的迷信改善繪畫技術就等於改善品質,什麼時候會把觀眾們最後的信心消耗殆盡,就不得而知了。




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替人打歌的實例

最近滾石主打一個新人女聲,藝名取做「丁噹」。名字的部份好笑了點,不過看得出來滾石給她不錯的製作群:五月天、趙之璧、張震嶽、小蟲,各個都算是小有名號的傢伙。另外專輯同名的主打歌〈離家出走〉作詞者之一居然是我的好友,剛發現的時候有點想笑。

以上都是題外話,對這位新人我沒什麼感覺,不過首波主打〈可以不可以〉聽起來曲子有些味道,試著在網上搜尋一些試聽的管道,無意間卻發現這首原來算是口水歌,最早的主唱人是丁噹同在滾石的師姊卓文萱。KKBOX的討論區裡有人就開了兩人PK的話題,引來許多人唱名投票。這種PK的遊戲我很鍾愛,二話不說去找了卓文萱版聽聽,不聽還好,一聽之下大為驚艷。

卓文萱的第一張專輯我還有些印象,當時唱片公司主打她是個「十五歲女聲」,不過我聽起來根本是「未訓練完成女聲」。嗓音雖然清亮有力,但是只開不收,過於生澀的唱腔實在無法讓人稱道起。而這也是我聽到卓版〈可以不可以〉的時候,無比驚艷的原因,在副歌的階段,她的聲音居然能輕輕的收起,展現一種甜美的感覺,除了副歌最後一句刻意的飆高音仍然有些過頭之外,整個唱腔算是相當不溫不火。

相較之下,丁噹的聲音就把這首歌唱得較為苦情,可能是嗓音本身就是略為粗啞的緣故。然而,這首歌雖然在歌詞上的確帶有苦情的味道,但是妙就妙在趙之璧的作曲,其實是相當婉約的。我幾乎能夠想像Bibi自己來唱這首歌的時候,那種細膩的味道。丁噹的詮釋固然另有風味,但總是不如卓文萱更偏向原汁原味的感覺。

當初卓文萱的專輯並沒有拍這首歌的MV,看起來似乎也沒有拿來主打過的跡象,如果當初真的沒打,是有點可惜了一條滿有賣相的歌曲。對我而言,滾石幫丁噹做的這波強力宣傳,主要的商品沒打到,反而替舊作倒是好好的補打了一次歌。可惜的是,在被這首歌「電」到之後,我又另外聽了卓文萱專輯裡其他的歌曲,只能說甜得過度有些發膩,好像刻意閉起嗓子一樣,唱得比她十五歲那張專輯還要童音。原本想要敗家的念頭,瞬間又被熄滅了。


相關連結
倔強聽丁噹,寂寞想丁噹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玩笑與認真:淺談《變形金剛》的美國情結

讓我掉一下書袋吧,《紅樓夢》裡「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是我相當喜歡拿出來賞玩的對子,很多時候真的東西看久了像是假、假的東西反而可以亂真。放到電影裡面來說,有時候認認真真說的話未必能叫觀眾接受,而胡言亂語的東西反而更讓人獲得認同。走進電影院之後,那個世界就是充滿了假假真真:演員的表現為假,但表現出的悲歡離合卻如此真切;天馬行空的動作特效為假,但視聽之中迎合了「超越自我」的原始慾念,此又為真。真假之間的警幻仙境,正是電影的迷人之處。

說起來人們對於電影中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並沒有一定拿捏的準則。人物所能展現的動作、能力或許還可以拿背景設定當做檢驗的尺規,但依附在演出之中,傳達而出的意識形態,就端看電影的整體語境與觀賞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如何對談。因此對於訊息傳達的結果,往往也很難受到控制。

我自己在看《變形金剛》的時候就覺得相當有意思的點是,整部電影裡面誰的演出值得我們相信?說實在的,插科打諢的角色得到的情感認同度,或許比認真表演的人還要高出許多。游擊隊隊長演得實在賣力,有些動作雖然異乎常人 (比如在混戰中膽敢用破綻百出的姿勢滑近如此龐大的敵人) ,不過在電影情節裡倒是屬於正常的、認真的角色;相反的,男主角的父母做為一個丑角,插科打諢的狀況對於現實世界裡的嚴肅父母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但是觀眾的心理會認同誰呢?面對父母那種難以溝通的形象,不知道多少人在笑聲的背後,其實呼應著自己心中對父母形象的消遣;而反過來說,游擊隊隊長這麼帥氣的幹掉了狂派金剛,熱血驚呼的人們其實也很疏離的明白,他是個只能在電影裡逞其威能的傢伙罷了。

《變形金剛》的美國情結,或許也在這種真/假之間的曖昧中,讓人有不同的判斷。新式的戰機、英勇矯健的游擊隊,的確赤裸裸的在大螢幕上展現美國的軍威;另一方面,紊亂無章的通訊設定、莫名其妙的祕密組織,加上焦頭爛額的國防部長,合演了一齣展現呆伯特式的高層鬧劇,也讓過去指揮室裡雖然可能勾心鬥角,但終究指揮若定的美軍形象大打折扣。加上三軍統你相信誰?我相信的是美軍高層真的如此顢頇無能,不過一線士兵卻未必有那麼驍勇善戰。因為後者演得太真,而前者做得太假,結果反而暗示著觀眾:假的說了真話,真的滿口謊言。所以,滿天的F-22真的是為《變形金剛》灌入太多的美國情結嗎?至少,我不這麼以為。就像美軍卡達基地的士兵與博派並肩作戰,表面上美化了美國強力介入阿拉伯世界旳正當性,實際上,國防部長莫可奈何的鳴金收兵,還更像是電影的立場:諷刺美軍在中東投入太多人力、物力。

寫到這裡,我很無聊的想著,若不是由搞笑專長的大黃蜂出馬,而是由反應總是穩重認真、講話總是大義凜然的柯博文先接觸人類,主角能敞開心胸接納他們嗎?

相信搞笑、存疑認真,《變形金剛》塑造出的語境的確是如此:瘋瘋顛顛的黑人胖子才是最終的電腦高手、表現白目的男主角坐擁名車美人。最有甚者,男主角的母親對著鏡頭,用最誠懇的語氣和表情,回答出一個沒人會相信其正確性的答案。總而言之,還是歸於那句至理名言:

假作真時真亦假。

後記:
這個命題早就很想來寫一篇,不過一直懶得動筆。近日聞天祥對此片的影評在PTT電影板又引起鄉民圍剿,然而對於多數訴諸感性的護航文(尤其針對影評人觀點冷嘲熱諷者),實在難表贊同。此文觀點雖與聞文針鋒相對,且筆者學淺,論述尚有疏漏,但謹以此文,向認真品評電影的專業影評人致敬。


相關連結
《變形金剛》影評(by 聞天祥)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只是張紋身貼紙─評《刺青》

刺青應該是一種永恆的、難以磨滅的印記吧,至少楊丞琳、梁洛施在《刺青》之中扮演的角色,都堅持要將自己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情感,用這樣的方式烙印在身上。面對著網路時代虛幻的情感、天災巨變中脆弱的永恆,導演周美玲用這樣一個意象,將原本青少年次文化的舉動賦予了深刻的情感意義,並且試圖在片中探討「記憶」對於人們的意義。

在兩個女主角的身邊,各有一個相依為命的親人,以「遺忘」做為她們的對照。很弔詭的事情是,對於遺忘者本身來說,片段記憶的消失似乎並不是什麼悲劇,在其中感受到痛苦的,反而是無法忘卻的那一個,竹子以拋棄愛情的方式才能稍感贖罪、小綠則買賣愛情逃避過去。但是很弔詭地,越是處在這樣的痛苦之中,人們彷彿越想到去維護記憶的真實與永恆。竹子與小綠對刺青的執著如是,小綠對他人以年齡問題質疑其記憶時的憤怒亦如是。我突然想到竹子對阿青說完他小時候的故事時,阿青那恐懼、痛苦的神情。是不是遺忘反而會比記得還來得好呢?導演給的答案似乎不是,所以最後給了一個看似希望無窮的美好結局。不過整個轉折的方式實在太過於突兀,甚至用恐怖片的手法,拍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戲,也讓從悲到喜過程中應該營造出的戲劇效果被淡化。


也許因為整個劇本的中心就是為了談「回憶」這個主題,所以對於感情的描述顯得平面。雖然楊、施二人扮演女同性戀者的角色在電影上映前一直是最為關心的話題,但她們可能是我印象中最沒有身份存在感的一對同志情侶。竹子和小綠之間到底為什麼擁有這刻骨銘心、時隔多年仍忘懷不了的情感?電影中沒有給出一個足以說服人的理由,變成只能憑小綠一個人的獨白宣稱情感的強烈度。然而,若是電影無意在這個地方進行發揮,那麼就算我個人觀感上覺得有所不足,對作品本身整體性倒也無傷;可惜的是,在薄弱無比的情感基礎上,周美玲還是決定拍出一場情慾戲。這場戲非但沒有因為導演的女同志身分而有任何運鏡、調度上的特殊美學建樹,還因為情緒鋪陳的不足加上節奏與其他情節的不相符,顯得格外造作、無趣。


相較之下,幾場處理親情矛盾的戲反而讓人激賞,尤其幼年的小綠抱著玩具手機假裝與離去的父母通話,孩子對於被拋棄的不安用想像、塑造記憶的方式進行反抗,結果反而讓這種不安內化到心底的最深處,真正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電影之中,有一個問題不斷縈繞在其中,就是「人為什麼要刺青」。這個問題根據我在前面提出的觀察,答案當然是為了留下永恆的記憶。其實,面對《刺青》,我也可以說對它有一種期待,期待這部電影能夠成功地留給觀眾一個永恆的、難以忘懷的記憶。可惜的是,整體看來有不少處理失當的地方:薄弱的情感線、單調的場景設計、過多重覆出現的回憶情節,讓我找不到一個能夠投入的點。恐怕充其量只能是個紋身貼紙,要不了多久,大部份的印象就會煙消雲散了。




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明天過後》,再罵一次

猶記得《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當初我還是去院線看的,看完之後因為很光火,所以罵了短短幾句就打發了事,不想浪費太多筆墨寫批評。前幾天在網路上為特效大片的劇情元素重要性請命時,偶然又提起了我心目中相當矯揉造作的這部鉅片,本來想要重發一篇文章來說明為什麼我要這麼惡毒的評價這部片子,但是翻翻以前留下的隻字片語,發現實在寫得太簡略了,三年後我把這部片的劇情能忘都忘得差不多了,實在很難為那篇文章補足完整的論述。不得已,只好再去租回來忍受兩小時在偏見下看電影的歷程。有時候想想,認真把電影當成夢想的時候,還真是自我虐待。

這篇文章不打算處理電影的特效部分,特效很棒,時隔三年用15吋的LCD來看還是覺得很棒,再來就要看看劇情本身是不是能為這部片子加分了。我想開砲的其實也是這點,有時候我覺得,也許當初這個片子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應該拍成像他的成名大作《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一樣,最後讓一個美國的英雄開戰鬥機衝到暴風圈裡整救人類就好。雖然暴風系統沒辦法炸掉,不過好萊塢嘛,七天時間搞個吞掉北半球的暴風都可以了,掰個可以平衡暴風能量的科學方法應該也不會太難。

導演沒有這樣子做,他嘲弄這種大英雄主義、大美國主義。單看一些劇情設定的話還滿為這部片的思想喝采的,燒書、讓流浪漢教大家求生、關注小小的病童、醜化副總統的昏庸官僚、讓美國淪為非法移民他國的社會。在電影裡面處處可以看到這種角色顛倒的設定,似乎這是一部充滿了良知與反思的美麗新世界。

很多文化評論家在面對這種東西的時候,慣性的會用電影以外的東西來提醒我們怎麼樣抗拒其中的陷阱,例如操作議題來換取票房的物化手法等等。做為影評的話我應該自我設限一點,避免將這些問題牽扯進來。然而從電影本身一些鏡頭的觀點看起來,這部片子自己就展現了矛盾的情結,從這個角度來批評,就不能說是評論者放大自身意識形態了。

我可以從圖書館裡的幾場戲說起,有個運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眾人在一名警察的帶領下想往南方逃走時,山姆(Sam Hall)轉述父親的忠告,但卻沒有幾個人願意相信,鏡頭用一個正面俯角的位置拍出山姆的無力,在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 無辜娃娃臉詮釋下更入木三分。這裡儼然針對缺乏知識的群眾,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悲憫臉孔,偏偏再下來沒多久就開始用燒書的舉動來諷刺文明的破產。而中間經歷對尼采的辯論、對善本聖經做出的文化崇拜儀式、撕書當保暖物的諷刺,還有突顯醫藥知識的用途。對於文化知識的立場一而再、再而三的轉變,卻稱不上什麼有效的辯證。中間既沒有試圖檢討知識應用與濫用的界線,也沒有處理流浪漢與這群高階知識份子們,面對知識的態度應當如何取捨。終歸來說,這些看似具有意義的符碼,導演根本沒有應用的意圖,只是供著虛應一下對劇情內容越來越挑的觀眾而已。他唯一真的想說的,依然是對庸俗者的鄙視罷了,所以泛泛之眾活該出去被凍死,而普羅大眾關心的稅法知識燒之絕不可惜。反過來說哲學、信仰這等高階知識,就有英雄不惜生命來保護了。

再談對美國的諷刺,雖然意有所指的拍了一段美國人非法衝入墨西哥境內的畫面,對於向來只有嚴防他人偷渡的美國來說很有身分錯置的味道,然而整個前後的語境先暗地給墨西哥安了不仁的罪名,又讓美國總統高高在上的「赦免」他國債務,一副愛民如子、為人民忍痛讓步的模樣,甚至還可以正經八百的開起電視談話,萬民盯著電視的崇拜神情好像動蕩如此還能機務反顧的團結愛國一樣。大美國主義在本片裡從來沒有落沒過,而精心設計的太空人那句「你有看過這麼乾淨的地球嗎」也變得毫無力道。

假如這些隱而不顯的意象都都被認為是旁支末節,不能讓你認同導演表達的矛盾,那麼最後這個顯而易見的角色總不能逃避了,那就是由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所飾演的男主角傑克霍爾 (Jack Hall)。傑克霍爾是結國家與知識於一身的典型,前半段雖然副總統的阻撓搞得他似乎是不得志的在野草民,實際上他百折不回,死命「只」向美國政府建言的舉動大大展現了愛國英雄的情操,連兒子都記得拿出老爸「為政府做事」的身分向警察顯示自己發言的正當性,說他是兩者結合的典型並不為過。而傑克丟著自己兒子在紐約建議其他人先撤退,然後又隻身涉險救子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應了美國總統在發出撤退令的同時仍留在辦公室、最後因太晚離開而罹難的精神:一個實寫一個虛寫罷了。這個角色最後成為英雄,除了忽視以外對親子關係什麼都不用做,依然能得到兒子全然的愛戴、崇拜、信任,由此可以看出導演骨子裡的英雄,充斥著哪些他明著諷刺的情節。

一定有許多人會跳出來提醒(或指責)我這只是一部商業大片,不應該強求太多深刻的思考,但我還是強調,導演可以選擇拍好他的災難特效、可以濫情的去營造生死交關時的種種情緒反應,但既然他選擇了為片子加入人文思考,那麼自然應該有誠意點,思考淺白至少維持觀點一致,想做正反的辯證也請好好統合問題。不肯甘於平庸卻又沒有能力導入深刻的思考,拍得片格分裂時被罵也是剛好而已。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簡評《史密斯任務》

明眼人其實應該都能看穿,《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根本沒有意思要認真的說一個殺手對決的故事,而是把婚姻中的男女戰爭給「具象化」了,所以在故事的邏輯上自然也沒有正常的鋪排。單就這一個創意來說,固然是滿有趣的,不過整個片子或許是為了喜劇的基調,也就沒有試圖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提出一個較有創意的結局,老掉牙式床頭吵床尾和的問題解決法讓整個電影顯得無力,淪為次級的笑料。

為了某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又或者為了讓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動作有所發揮,劇情上不少地方都刻意突出了珍史密斯(Jean Smith)的能力,讓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飾演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老擺出吃鱉的表情。但是說實在話,憑著安姐在劇中那套花拳繡腿,還滿難說服觀眾這兩位夫婦是殺手組織裡一等一的高手。就算不以空泛的「高手」想像來看電影中的動作,光拿《古墓奇兵》(Tomb Raider)的一招二式就足以證明,這部片的動作場景根本是當成玩笑在拍。即使最後決戰的一幕試圖用慢動作加套招塑造一點點舞蹈的視覺美感,但整個畫面還是空洞莫名。

至於布萊德彼特的表現倒是很難得一見:好萊塢電影拿女主角當花瓶是司空見慣,拿男星當花瓶用的恐怕用手可以數得出來。

動作場面的失敗、劇情轉折的平淡、糟蹋演員的劇本,就算把這部片子當成殺時間用的娛樂,恐怕都嫌太小品了點。不過幸好,編導在一些小地方算是注意到幽默感,讓小小的機鋒為娛樂性扳回了一點分數。史密斯夫婦的無處不鬥嘴變成本片唯一的賣點,看片中人幹著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裡幹出的愚蠢堅持,自我嘲諷的情結大概是喜戲屢試不爽的笑點來源。小布與安姐在高速公路上被追逐時,應付敵人以外的時間還不忘自己兩個互揭瘡疤,最後讓裘莉用不可思議的甩尾作結,這個橋段大概是整部電影最精華的部分了。

如果需要做個總結的話,假如不是閒到窮極無聊,大可不必把寶貴的休息時間耗費在這部片子上面。就算是為了卡司而來,恐怕也難以對這兩人的演出感到滿意吧!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我們已離開無名小站"串連活動

這篇要講一些跟電影、音樂都無關的事情。

7月台灣BLOG圈的一個大地震,就是國內最大的BSP無名小站(別名丁丁大站)無預警全面更改使用者密碼,並且針對信箱失效的使用者採用嚴苛、不合理的雙證件認證,造成許多部落客有家歸不得。雖然很快有許多高手寫出各式搬家程式,但是站搬走了,這些人仍然無法回到自己的地方留下一句搬家的公告,許多讀者可能也就因此失聯。

現在大豆試著在他的剝落殼上為這些人整理出一份名單,小弟在此也拋磚引玉,製作logo讓所有熱心的部落客能夠串連,只要突然發現您常看的無名部落格沒在更新了,可以試著到這分名單上找找是否有搬遷消息。有意串連的朋友們請詳閱以下全文:

一、我要如何串聯?


在此提供兩個方法,大同小異。
方法一:若您的Blog有慣用圖片的空間,則適用此方法。
1.請先點這裡下載logo,並且上傳至您的圖片空間,記下上傳後的網址
2.將以下語法貼到您的部落格適當位置(怎麼貼請洽各BSP)

<a herf="http://hsuans.blogspot.com/2007/07/list.html" target="_blank">
<img src="請改成您的圖片存放位址" title="我們已離開無名小站" alt="我們已離開無名小站" />
</a>


方法二:若您沒有或不知道怎麼找到圖片空間,可以直接貼以下語法

<a herf="http://hsuans.blogspot.com/2007/07/list.html"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361/759716791_1f7059f3fb_o.jpg" title="我們已離開無名小站" alt="我們已離開無名小站" />
</a>


二、誰可以參加這個串連?


除了因為無名小站的暴力行為而無法登入自己家的人外,都歡迎加入串連,讓這個消息能廣傳出去。也希望這波被迫搬家的朋友能到大豆的頁面留下新家資料,讓這份列表更加完善。

三、這個圖示...


我知道很醜,我畢竟不是美工專長。有高手願意幫忙做更炫的圖絕對歡迎,甚至記得通知小弟一聲讓我跟進換圖。

2007/07/10 註:
因為直接連blogger的圖庫好像有問題,剛好大豆把圖放上flickr了,所以修正方法二的程式碼,同時把不推薦文字刪除。
不過在Yahoo的flickr上貼圖婊Yahoo的無名小站,我說大豆啊,還真有你的。


連關連結:
無名小站搬家通告列表:有搬家的去登記,要找人的去搜這篇
免雙證件,備份你的網誌及相簿!:XDite整理的搬家懶人包,不會搬家的看這篇

2007年7月7日 星期六

女聲大對抗:澤尻繪理香 v.s YUI

我曾經寫過一部電影叫做《午夜的陽光》,當時沒有提到這其實就是《太陽之歌》的電影版。(其實正確的說,《太陽之歌》是《午夜的陽光》的電視版才對,順帶一提的是,據說原本改編自《新不了情》,這部片實在太久了,以致於沒人想得起來的確劇情上有些結構是相同的)好玩的地方在於,兩個版本的主演女主角「雨音薰」的演員:《太陽之歌》中的澤尻繪理香、《午夜的陽光》的YUI,都以劇中的角色為名發行了單曲。既然如此,來個女聲大對抗似乎滿有意思的,就來聽聽澤尻繪理香的〈太陽之歌〉和YUI的〈Good-bye Days〉吧!



這是澤尻繪理香〈太陽之歌〉的MV,除了剪片段之外也有特別拍攝的鏡頭。這首歌完全就是一個日產流行歌曲的調調啊,從旋律跟編曲都是那種一貫的味道。我比較訝異的是澤尻原來在這部戲裡扮相這麼成熟,《一公升的眼淚》裡那個水手服少女咧?!



YUI的〈Good-bye Days〉在網上流傳的MV是這支,不過看起來這是網路鄉民用電影預告剪出來的。造型、歌聲和編曲上都比較清純些,對吧!

其實兩首歌因為都配合了劇情,很明顯可以聽到空心吉他在編曲中佔了主要的領導地位,開場都有一段Solo的表現時間,副歌的以後雖然被吃得滿嚴重的,但還是隱隱的撐著和旋主軸。(謎之聲:憑YouTube上的破音質最好是聽得出來)

好了,箇中異同說完,優劣就交給大家自行評斷了。


相關連結
《太陽之歌》官方網站
《午夜的陽光》官方網站
太陽之歌:中文維基百科條目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消息] 楊德昌導演病逝

新聞:
聯合新聞網:名導演楊德昌 結腸癌病逝
中時電子報:導演楊德昌在美病逝 新聞局近日表揚

楊德昌作品:(摘自中文維基百科)
《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 (1982)   
《海灘的一天》 (1983)
《青梅竹馬》 (1985)
《恐怖份子》 (1986)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獨立時代》 (1994)
《麻將》 (1996)
《一一》 (2000)

視聽的轟炸─評《變形金剛》

暑假檔的特效大片當然都是用錢砸出來的,不過麥可貝(Michael Bay)的大作《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恐怕還是今年錢味最徹底的作品。電腦特效砸下的鉅資果然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燒錢換票房的策略也讓e-bay、諾基亞(Nokia)、蘋果電腦(Apple)、保時捷(Porsche)等國際知名品牌樂於一起到電影裡參上一腳。當然,本文並不是討論電影產業與置入性行銷的論文,暫且忘掉這些大喇喇的商業手段來討論電影吧!我想說的是,這部片子的確是可以讓人驚奇的一部作品。

即使是熱血至上的電影,也很少有導演膽敢拍出像這次的《變形金剛》一樣的節奏:麥可貝完全將「適度留白」的藝術教條拋諸腦後,每一場打鬥的運鏡只能說完全在挑戰人類視神經的耐力。對於不是漫畫迷的觀眾而言,在最後那場驚心動魄的打鬥中,可能光要辨認出敵我都非常吃力,甚至每次機械扭打在一起的時候,要辨別他們的肢體或動作都有點困難。我可以這麼說:如果今年你錯過了進戲院看這部電影的機會,不要期待DVD了,連電影院裡的大螢幕看起來都應該把外框再加大個上百吋,看DVD就算有整組家庭劇院的配備也不可能有什麼好效果。神奇的是,即使回憶起來處處是長時間的擁擠畫面,但不至於造成頭昏眼花的效果,至少在色調上是十分調和的,這一點不得不讓人稱奇。

除了畫面與運鏡的速度之外,就連角色與劇情都不留太多餘地。在舖陳兩派變形金剛的大對決前,三條支線(卡達營地、山姆家、五角大廈駭客)的主角都有一定程度的戲份,甚至都有至少一個讓人印象深的的配角在搶戲。有些觀眾可能覺得這些部分冗長,其實那是迫不急待想看外星機器人大戰的緣故,以電影的時間來看這些舖陳也不算太長,甚至連給演員一個內心戲機會都沒有時間;在這麼急促的形況下又要顧及讓每個角色都要有段精彩的戲分,結果就是敘事節奏擁擠、而且角色性格也扁平化了。角色性格扁平化的問題不大,反正嚴格說起來這部片裡除了機器以外的生物都算配角,不過理論上敘事節奏的擁擠就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然而以實際的結果觀之,《變形金剛》也沒有因為劇情的緊湊造成劇情的滯礙。

據說所有的規則都有例外,那麥可貝在這次應該可以宣稱「我就是例外」,緊迫式的視覺轟炸雖然讓節奏單調無變化,但是透過許多創意與巧思,讓觀影的情緒還是能得到適度的調節。所謂的「創意與巧思」,其實說穿了就是天外飛來一筆 (或者應該說是天外飛來一「刀」:典出劇中在第七區與反派小間諜的一戰) 的幽默,這些機智的創意,在過去特效至上的麥氏風格裡是比較少見的,在《變形金剛》中卻貫串了全片,甚至到了片尾字幕的時候。

回頭看看今年已經上過的大片,《蜘蛛人三》談彼得的內心掙扎卻顯得膚淺做作,《神鬼奇航三》想總結恢宏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卻左支右絀,《變形金剛》的策略就顯得聰明許多,毫不避諱的把大錢砸在視覺特效的展現,劇情部份放棄鋪陳任何看似深刻的哲學思考(當然有疑似這種東西的口號,但很明顯麥可貝放在演繹這部分的心力是零),以切割零散的、無足輕重的笑點代之,反而拍出了「燒錢就是該燒成這樣」的成績。也許好萊塢可以重新反思一下,刻意放個無趣的中心議題,是否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