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由於整部片子在人物形象上的刻版,以致於這個反諷變得有些不知所謂。
這與演員的表現無關,不管是飾演妹妹瑪麗(Mary Boleyn)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還是飾演姊姊安妮(Anne Boleyn)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在角色上詮釋都相當稱職。尤其是娜塔莉波曼必須遊走在多種激動的情緒之間,還要維持心機自信的形象,演出可以說相當的吃重,但是卻也十分到位;甚至於幾個戲分不多的配角,諸如飾演凱瑟琳皇后(Katherine of Aragon)的安娜托蘭(Ana Torrent),以及飾演波林家族中的女主人伊莉莎白(Lady Elizabeth Boleyn)的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士 (Kristin Scott Thomas),都有相當優異的演出。
然而,即使眾多女演員鼎力飆戲,無法避免的卻是極為刻板的人物塑造。安妮波林自法國回到英國之後,完全成為心機、算計、戀棧名位的角色。對妹妹的報復以及對凱瑟琳皇后的治罪殘忍異常,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全然刻劃這個層面,卻忽略了安妮自身的內心掙扎,或是她對於政治的某些野心。於是,安妮背叛家族的意志,硬要誘惑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艾瑞克巴納 Eric Bana 飾),就變得異常的不近人情。而甚至於,許多場面為了強化宮廷權力鬥爭的險惡感,刻意的使用雷雨等等場景來營造氣氛,不過這也使得「女巫」(Witch) 之名對於安妮,從一個莫須有的栽贓,變成坐實了的指控。


同樣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觀點並不是不應該被應用。事實上,這整段歷史早已揭示了那個時代,女性要獲得權力,必須以身體做為交換籌碼的情況。妥善地應用獨尊男性的視角,其實是適切地展現了當時的時代風貌,也可以描繪出電影想要討論的標的。到底是為了貼切反應歷史樣貌而作的刻意設計,還是對於其他觀點無力之下的錯置,都必須放在電影中,視前後故事及劇本判定。而正如同前面舉出,劇本中曾試圖給予安妮正面形象的蛛絲馬跡來看,這樣的視角在電影中製造的只是矛盾,而非有意義的辯證。如果不能掌握適切的女性觀點,那麼與其做作地以幾個褒義的對(旁)白為安妮做無力的平反,倒還不如大膽地以男性沙文一路政治錯誤到底,說不定還能激起情緒上的反抗與理智上的反思。
《美人心機》的劇本在主題的處理上是遜色的,幸好在美術與人物造型設計上有搶眼的表現,還有許多女星精彩而優異的演出,挽救了電影的表現。凱瑟琳皇后受審時的自辯宣言令人動容,安妮對抗陪審團的傲氣也令人叫好。所以身為一個觀眾,可以幸慶的是電影在外在的美感經驗上給予了充分的滿足。至於內容的部分,至少可以比較輕易的透過自身的思考,提出其他更多迥異與電影的觀點,那麼這部分的工作,也就不妨自己辛苦些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