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愛台灣電影,不要壓榨它

PTT電影板上,出現有網友通報一個詭譎的台灣電影拍片計劃。詭譎在你去幫他們拍片不但沒錢拿,還要交個8000元出去,其中5000元是押金可退還,意思是學費3000。

有圖有真相:

臺灣影藝學院網頁,徵人資訊文字,內容為:「拍片組費用3000元/日期:(1)行前課程:2012 / 03 / 12、03 / 13    18:00~21:00。/(2)實際拍攝:2012 / 3月下旬至4月底。/時間:配合劇組實際工作狀況為主/內容:參與劇組整體拍攝,分成三組:導演組、製片組、美術組」
會不會太離譜?臺灣電影紅到這種程度了嗎?

為了不要誤會該單位的意思,有網友在底下留言請問有沒有薪水,得到答案是這叫「建教合作」,沒錢拿還要付費。

同樣有圖:
臺灣影藝學院網頁上的官方回應文字,內容為「拍片工作隊是以產學結合進行,因此需負擔課程費用,但並不會有薪資部分,主要是讓大家有機會直接參與業界工作。」
真的可以這樣嗎?

答案是不行,這是違反勞基法的。根據這則新聞,建教生跟實習生在法條裡叫做「技術生」。這不是想請就請的,要主管機關(勞委會)公布的行業才行。

勞基法第64條:
稱技術生者,指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技術生訓練職類中以學習技能為目的,依本章之規定而接受雇主訓練之人。

目前勞委會公告的職類在這裡可以下載到pdf檔,其中沒有電影或影視類,美術組或許勉強有沾上邊的東西,導演跟製片可沒有。

那美術組可以招收這種實習生嗎?答案還是不行。

第65條:
雇主招收技術生時,須與技術生簽訂書面訓練契約一式三份,訂明訓練項目、訓練期限、膳宿負擔、生活津貼、相關教學、勞工保險、結業證明、契約生效與解除之條件及其他有關雙方權利、義務事項,由當事人分執,並送主管機關備案。

第66條:
雇主不得向技術生收取有關訓練費用。
沒有報備、還收學費,怎麼看都違反兩條規定。

我只想說,法律是一回事,提出這種「學習機會」到底是什麼思考邏輯?臺灣電影產業要健康,就是要讓工作人員能養得活自己。以前導演押房子當身家,最後周轉不靈發不出薪,大家共體時驗已經慘無人道了,現在想拍片還得先押8000元出去,耗上兩個月來成就一個別人的作品。血汗工廠好歹有給薄薄的工資、無薪假好歹沒跟你收錢,日漸夯起來的臺灣電影,居然還有跟工作人員收錢的路子,實在令人想不透。

我想跟這個奇怪的學院說:你壓榨這些熱血電影人,就是在壓榨未來臺灣電影的生命。愛臺灣電影,請不要壓榨它。

後續追蹤:

1.影藝學院的部分已經將網頁撤下,但是沒有聲明,不知道是取消課程還是化明為暗,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已經報名、該學院如何處理。原始招生條件,除了本文內收錄的快照存檔外,也可以看這個頁面

2.該電影的劇組在臉書上發表聲明,全文如後附。不過影藝學院的文章刪除前,有聲稱是該片導演過去的學生的人留言,表示這個方法極像是該導演會有的點子。所以,是斷尾切割或真的無關?留給讀者自行評斷。
重要聲明:本片與台灣影藝學園並無金錢往來!!!
近日台灣影藝學園招生使用[西門.町人]為名,造成社會大眾誤解本片假拍片為由收取學生費用,在此澄清如下:
1. 此招生純屬台灣影藝學園課程,所收費用與本片無關。
2. 台灣影藝學園於農曆年前取得本片企畫書後,主動表達本屆招收之學員能否到拍片現場參觀見習,僅只於此,與本劇組間全無對價關係。
3. 此招生廣宣刊登前本劇組並未過目,如本劇組事先審閱,絕不准此主客易位文宣面世,造成誤會!
4. 本片經由會計師財務簽證,全體演職員及廠商均經律師簽約,可經公評檢驗。
本劇組昨日向台灣影藝學園反應後,該文宣業已撤換。
在此鄭重澄清,本片與台灣影藝學園絕無金錢往來,其關係企業亦無資金投資本片!
謠言止於智者,攻擊言論如出於台灣影藝學園廣宣創意引發之誤會,劇組願意諒解,但若屬惡意誹謗,本片將採取法律行動。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我們還是不懂陣頭-評《陣頭》

《陣頭》在2012年的春節檔中異軍殺出,以小成本之姿,力剋了來勢洶洶的《痞子英雄》首部曲。歡樂的風格、濃厚的本土味與豐富的音樂應用,在《海角七號》之後快要成為台灣電影賣座必備的元素。此外《陣頭》也充分掌握了商業劇本的節奏,不斷地累積衝突、爆發,再和緩,緊湊的戲劇張力讓觀眾的思考力被情感牽動,輕易被劇本要傳達的主軸給說服。

能夠讓觀眾接納,是台灣電影在苦撐20年之後才開出的花朵,對於《陣頭》的優點已經有足夠的票房可以證明。不過在熱鬧之中,其實電影本身還是帶有幾分苦澀。台灣民間信仰發展出來的諸多文化,在大螢幕上發光發熱之際,卻只是一尊未開光的神像,的確如同傀儡一樣,未能趁機展現它的靈魂。

當然,由於故事的原型「九天民俗技藝團」,本身就是將陣頭去宗教化的典型,所以儘管劇本有創作的空間,然而本身並不會悖離這種對陣頭中宗教意義解構的精神。因此,我們看到整個故事拉起了兩條反抗的線,一個是兒子對父親權威的出走、一個是新生代陣頭表演者對於傳統陣頭的顛覆。而這兩條線都是反抗者獲得了勝利,父親必須從兒子仰望的偶像變成伙伴;而老陣頭也必須在台下為新的搖滾跳將喝采。

在舊與新的選擇之間說對錯只是仁智之見,所以這篇影評並不希望去處理這個問題。而我比較在乎的是,我們到底選擇了什麼?或許是明白這種大哉問要處理得有深度又不拖累觀眾的興味有困難,所以《陣頭》迴避的工夫做得十分到家。當阿西在床上三番兩次的要說「陣頭是…」,然後就被老伴柯淑勤一陣搶白打斷;當柯有倫向阿西大吼「你不懂」的時候,又是柯淑勤出來做和事佬,讓父子之間失去相互了解陣頭意義的機會。


陣頭的傳統是什麼,我們不明白;而陣頭革新後的價值,電影一樣支支吾吾。當柯有倫向黃鴻升質問受人尊重的是那尊神像,還是跳陣頭的人本身時,頗有打破表象符號,直指意義本身的意味。但是這個新的陣頭,我們只看到它「跟以前的陣頭不一樣」。它不以跳將的方式獲得認同,而是以環島的詭異舉動贏到版面;它燈光華麗、秀味十足,然而似乎只能靠著驚世駭俗的舉動吸睛,看不到對於陣頭的新詮。我相信不但真實的九天不是這樣的團體,即使與現實脫勾,單就電影裡的主角阿泰而言,一個從小就想要學陣頭、在台北流浪多年仍未忘記初衷,能有這樣的堅持,陣頭對他的意義,應該不只是一個標新立異用的舞臺而已。

若是陣頭本身意義的空洞化,只影響電影的思想深度,在這個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找回觀眾的節骨眼,或許論者不應苛求,以免落回作者電影晦澀的路子。然而,這個缺點對於電影的精彩度是有影響的。讓父子的衝突無法與新舊文化的差異形成連結,只好一再地訴諸兩人性格上造成的對立。結果我們看到兩個扁平的人物: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固執守舊的達叔,還有一個其實性格也不比老爸好到哪裡去的阿泰。訴諸性格造成對立,雙方就缺少了交流的空間,於是在文化祭高潮前蘊釀出的最大衝突,編劇已經找不出台階讓老團長們可以下,只好冒出機器神(Deus ex machina)式的收尾法,請出前頭幾乎沒有什麼戲份的師祖來插科打諢。一個陌生的臉孔在結局前突然出現,就扮演如此重要的轉折功能,對電影本身塑造了半天的角色認同感,難免有些破格的遺憾。

註解:所謂「機器神(Deus ex machina)」是希臘劇場流傳下來的典故。古時,戲劇衝突到了高潮卻難以化解時,就會出現力量強大的神,直接將困境解決。由於這類角色出場多半是使用升降機械讓演員從天而降,所以被稱為「機器神」。只要是「意料外的、突然的、牽強的解圍角色、手段或事件」來結束的情節都可以被比擬之,比方說《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愚公移山〉故事裡的天神等等。

修正說明:末段「請出前頭幾乎沒有什麼戲份的師祖來插科打諢。」原本版本為「請出前頭都沒出現過的師祖來插科打諢。」,經他人提醒後片頭出現的老人就是師祖,只是我沒認出;雖然因為這個角色中間泰半的時間對劇情都沒有幫助,所以那一幕並不影響「機器神」的論點,我本來並不打算修正。不過基於有電影網想要轉載,還是修正之,並在此註明自揭己過,往後下鍵盤宜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