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失了角色就失了靈魂:評《功夫之王》

《功夫之王》海報功夫片不只是在華人世界風行的獨特電影類型,也是不斷挑逗好萊塢東方想像的奇味珍饌。從過去李小龍的風行記憶,到現在成龍、李連杰紛紛打入了美國影業之中,幕前的巨星固然如此,幕後如袁和平、程小東的武指,都已經在好萊塢的造夢工廠中佔有一席之地。從東方文化裡孕育出來的俠情,是否曾經在西方社會的消費中有「不如歸去」之嘆,或許尚待討論,不過有趣的是,在《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片中,從西方誤入中土的天行者傑森(Jason,麥可安格蘭諾 Michael Angarano 飾) 卻先說了「我只想要回家」。

傑森的角色恐怕有些導演自嘲的意味在裡面,儘管從故事上看起來,整個故事是因他而起的,送回金箍棒的使命也是落在他身上,但是夾在兩大高手──醉仙魯彥(成龍飾)與默僧(李連杰飾)──之間,在整個冒險過程裡他卻是配角中的配角,除了與囉嘍能鬥上一鬥之外,其他的戰爭他都無能為力。若非最後借齊天大聖之力,恐怕連在女人面前替她報仇雪恨的機會都沒有。而整部《功夫之王》,實際上也是壓在向華語功夫電影致敬的包袱之下、夾在兩大動作天王首度大銀幕對決的話題之中,於是整部電影除了李連杰、成龍與他們懷舊的招式比劃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戲可做。

好萊塢高明的商業算計,終於湊和了這齣21世紀的武林盛事,但是這種極東方式的題材,顯然難倒了西方的編導。《功夫之王》雖然很努力的將武俠、功夫電影的元素都放入其中,但是處處都顯得得皮未得骨,於是以我一個華人觀眾而言,自然是覺得一切都有些不太對味。

武打動作得力於兩大宗師的深厚根柢,還有袁和平的苦心擘畫,其實招招式式都算是紮實而考究的。不過,功夫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的精髓,絕不是僅限於出拳踢腳的技術層次。功夫與角色的性格其實是合一的,醉拳裡的玩世不恭與少林拳法裡的戒律修持不同,能夠在其中有所成的角色,其成長背景與性格也自有不同的特色。《功夫之王》向功夫片致敬之餘,大概認定「功夫」是片中主要賣點,於是將人物的刻劃與故事都做了最簡略的處理,然而卻沒想到當角色性格喪失的時候,再精彩的拳法也失去了靈魂。

《功夫之王》劇照:成龍、李連杰我無意指責導演完全忽略角色的塑造,這樣的結論過分簡化。事實上劇本在角色的設定上,已經儘可能的套用基本的典型,試圖力求不失。所以默僧可以在沙暴之中說出頗似禪宗機鋒的台詞,魯彥也試著在交代遺言時,多談談他對有情世間「見山又是山」的抉擇;甚至於在傑森習武的過程,兩位師父也不忘大談滿與空/有招與無招的神秘思想。真正的問題是在於,這些思想沒有辦法在人物的行為之中得到體現。傑森在擊倒玉疆戰士的時候,武功的精進使他雀躍不已,但是性格轉變的貧乏卻讓觀者意興闌珊。因為缺乏明顯的事件進行對照,就算讓金燕子(劉亦菲飾)直截了當的說明白,終究還是缺乏說服力。

為了讓李連杰與成龍表演而讓出傑森的戲份與刻畫,其實是相當嚴重的失誤。在功夫的文化裡,門派一直是相當重要的環節,甚至體現了華人傳統的倫理觀。師與徒的關係往往超越技藝上的傳授,形成生命與精神的交流。在魯彥阻止默僧對傑森傳授功夫的時候,編劇似乎注意到了這一部分,但是隨著劇情的演進,卻可以發現該橋段原來只是用來展現高手間的瑜亮情結,這兩人對事物的不同思維,從來沒有給傑森帶來任何困惑與成長;而他們武學共同的指導成果,也沒有在決戰的時候看見傑森特別的展現。實際上,即使是與無名小卒的戰鬥,只要能給傑森一個明顯的出招動作,再帶上師父看見、肯定的表情,都可以將其中傳承的情感給展現出來。而若能將傳承的意境做足,就算李連杰與成龍少出點手,讓西方小伙子多現些花拳繡腿,其實都能達到致敬的效果。

《功夫之王》劇照:劉亦菲主要角色的表演都沒能掌握功夫片精髓的情況下,要求劉亦菲這種可有可無的花瓶角色要有什麼好的表現,就太過苛求了。不過由於在陽剛氣息濃厚的功夫片中,女性角色的形塑也是一門學問,我想必須花點文字,來談一下李冰冰飾的白髮魔女。

白髮魔女這個人物出自梁羽生之手,當年由于人泰執導的《白髮魔女傳》中,由林青霞飾演。林青霞在武俠電影之中是個極具特色的演員,她散發出的是一種可陰可陽、可女可男的跨性別氣質。以暴力為一切規則的武林是極為男性化的世界,林青霞在螢幕上展現這樣的特質,就極為適合詮釋俠女必須隱藏性別特色的性格。當然,這樣的性格最具代表的角色並不是「白髮魔女」,而是在《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經過導演程小東、編劇徐克重新再詮釋的「東方不敗」。不過就算是白髮魔女,其實也展現了一種堅毅的性格特質。

《功夫之王》中的白髮魔女,其背景在片中並沒有完整的交代,大談男人負心,這點與「正宗」的白髮魔女練霓裳似乎也有幾分神似;同樣是為愛所困、由愛生恨的女性,練霓裳比起金庸筆下的赤練仙子李莫愁,在造型上相當的特殊:年輕美貌的臉孔配上蒼老白髮的反差,使得這個白髮魔女比起赤練仙子更容易在大螢幕上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功夫之王》片中對李冰冰的造型設計上,顯然多增添了幾分妖媚,原版練霓裳的情感打擊在李冰冰妖女式的妝配與表演之下不復見,憎惡男性的言詞也從愛恨交織怨懟變成不明理由的輕蔑;而對比練霓裳獻身以求脫離姬無雙的控制,展現了女性試圖自主的勇氣,《功夫之王》中的白髮魔女單純的倚靠權勢,只為求長生不老、青春永註,成了不折不扣的魔頭式角色。

《功夫之王》劇照:白髮魔女李冰冰我無法確定這樣的轉變是單純因為劇情的不得已,或是編導在借用這個角色時候有所誤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角色的存在給電影憑添幾分困惑。當電影中的人物出現不同於他人的特殊造型,或是強烈的性格宣誓的時候,多半是會有些戲分展現其特殊性,進而讓造型或性格在劇情中,成為推進的動力之一。然而本片之中的李冰冰出場毫無氣勢,武打動作也未見其殊,更嚴重的是對玉疆戰神的言聽計從,毫無性格可言。莫說以一個熟稔功夫武俠電影的觀影者而言,情感上難以接受此一經典形象的醜化與平面化;就算割開背後龐大的影史脈絡,單純就一個普通觀眾的觀點來看,這個角色也未免雷大雨小,吊足了胃口之後,卻不能餵飽觀眾被挑起的好奇心。在角色特色被弱化的情況下,白髮激戰的設計固然融合了舞蹈之美,卻也只是失了靈魂的稻草人罷了。

好萊塢也許到現在都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儘管每部功夫片都會在拳腳動作上下足了功夫,但是拳腳招式絕對沒有辦法脫離「人」之外存在。也許不必做到華人導演那般引經據典,將拳腳搞成形上學的展示,但也至少應該在角色的塑造上多著點力。既然都能在劇本裡要成龍大談要「忘掉功夫」的道理,卻不能忘掉要巨星展現身手的商業目的,先求講好故事、安頓好人物,結果自然是相當令人失望的。或許,只有李連杰與成龍有一天也向好萊塢說聲「我只想回家」,由華人電影界重新安排一次原汁原味的武學對決,才能真正滿足功夫迷的企盼吧。

《功夫之王》劇照:成龍、李連杰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門裡與門外:評《一個好爸爸》

《一個好爸爸》海報張艾嘉說起故事來總有一種獨特的溫柔,就好像床邊故事那樣的婉約。這次執導《一個好爸爸》,拉來得意門生劉若英助陣,並由古天樂挑起大樑,試圖由這一對才在2007年以《生日快樂》廣受好評的組合,要再次在螢幕上擦出火花。整部電影果然仍是濃濃的張艾嘉特有風格,在簡約的敘事技巧裡展現出一股溫馨的力量。

《一個好爸爸》將故事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就以「家」的大門做為分隔。家門以外,李天恩(古天樂飾)是逞兇鬥狠的黑社會角頭;家門之內,卻是為女兒做牛做馬的慈父。兩個世界在李天恩的悉心隔離之下,似乎就這麼精確的以隱形的家門為界,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這種表象的和諧終究不能永久的維持;大人刻意隱瞞、孩子不願面對的壓力鍋終究引爆,成為電影衝突的高點。

張艾嘉在本片中應用了相當多門裡/門外這樣的元素,將情感的對比透過門的隔離加以強化出來。天恩與美寶(劉若英飾)第一次的邂逅,就是透過「打開警局訊問室的門」做為巧妙的暗喻;之後,美寶的父親在小孫女第一次進家門時,也拉上了門展現他的憤怒,但是父女之間捨不掉的情感,終究透過若隱若現的毛玻璃穿透出去;喜兒在幼稚園替慶祝父親節進行演出,一邊是在台後等待開門奔向父親的天真童心,另一邊則是被牢門禁閉的絕望懊悔,潔淨的玻璃門與沉重的牢門成為孩子/成人的最好對照;苗可秀與古天樂在醫院隔著廁所門的精彩對手戲,則貼切地展現了母子之間既貼近又隔閡的尷尬;李天恩與喜兒男友彼得(譚俊彥飾)的兩代互動結束在電梯門的夾縫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警官父親與黑道老爸同輩間的對立與和解。

從種種門的意象來看,也就不妨將在電影中加道門。因為這道門的存在,門裡/門外的世界可以簡單的被區隔開來;但是也因為有門的存在,使得兩個世界之間還有往來的空間,不至淪入極端的二元對立上。

《一個好爸爸》劇照:劉若英、古天樂回到本文開頭所提示的,《一個好爸爸》的門裡是家庭,門外就是江湖。在黑道江湖這一面的刻劃其實是過度浪漫的。香港電影在黑幫題材上已經累積了不少的成就,無論是描寫英雄化後的兄弟情義,或是黑吃黑的險惡算計,都早有可觀的作品問世。張艾嘉在處理黑道江湖的世界時,卻顯然沒有採用這些已成的套路,無論是與警察頭子交手的過程,或是與陳果、莫少聰兩個跟班鬼混的戲碼,其實都還是在強化李天恩心繫家中的好父親形象,所以才有砍人尋仇之前,在電話中逗弄女兒的有趣場景。

然而,這樣的視角雖然十分別開生面,也可以製造前述場景中的對比趣味,但是因為全片只用這樣的角度去看門外的世界,所以效果是相當不彰的。李天恩在戲中是唯一要在這道門之間來去的,我們也只能透過李天恩的面貌來感受門裡/門外的不同。然而,劇本卻讓古天樂的演出只流於慈祥父親的一面,而不能像《殺破狼》中的洪金寶一樣,展現兩種面向的衝突,於是李天恩的角色也就跟著單一、平面了起來。畢竟,如果要將李天恩的黑道背景隱去,故事中的好爸爸就幾乎變成一個尋常角色,失去了特殊的賣點。觀眾看到李天恩努力漂白的過程,以及人在江湖的無奈,所以對於來自母親、妻子的壓力,或許還能寄予同情;但是他在外混得過於溫文儒雅,讓這些女人們給予壓力的強度上,卻有反應過度之嫌。

當然,大部分的導演都會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題材,張艾嘉在處理門裡的世界:家庭分子間情感交流時,就展現其十分優異的氣氛營造能力。可以自然得如同李天恩第一次抱起女兒的模樣、也可以喜劇式的處理美寶與天恩交往的流程;或者像是天恩與母親的絆嘴,展現了極高的戲劇張力。無論是靜是動、是急是緩、是喜是悲,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些優秀的情感刻劃撐起了這部電影,然而,若是一道門只有門裡而沒有門外,這道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一個好爸爸》儘管只是部溫馨小品,但卻也顯得有些過分沉溺在家庭的溫馨之中,沒有辦法展現其中人與環境拉扯的勇氣與徬徨。鏡頭沒能夠打開門,多拍下一些外面的世界,是至為可惜的。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迷失嘉年華─評《星光傳奇》

《星光傳奇》海報2007年「超級星光大道」開播,在選秀類型節目之中,卻以後起之姿開出亮眼的收視率,也很快的搶佔了各大媒體的版面。對於這個節目,無論是支持參賽者們的真情流露也好,看不順眼矯揉炒作也罷,只要跳下去對星光幫現象進行各自表述,其實就等於也陷入了這陣旋風當中,成為浪潮裡的小小波瀾。

紀錄片《星光傳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針對第一季節目帶起來的風潮,電影的鏡頭很敏銳地掌握了脈動,將焦點聚集到了第二季的參賽者們身上。透過走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針對周遭人物的訪談,逐步將螢光幕後每個選手的身影立體化。

以人物為主做誌的方法,對於本片來說其實是會造成一些疑慮的,因為在節目進行的同時,每個參賽者的背後心路歷程就已經不斷的被挖掘,用以營造整個節目「逐夢」的氣氛與話題。不管整個炒作的源頭應該歸罪於參賽者、製作單位、傳媒還是還個社會的收視結構,當這些故事都已經蒙上被消費的陰影時,連帶電影的內容也會遭受質疑。

《星光傳奇》最後的剪接並沒有成功擺脫這種疑慮,在過分地著重每位選手及其親友的訪談與互動的同時,整部片子只呈現了類似電視特輯式的觀點,無法脫出一般媒體對於「逐夢」的膚淺消費。平心而論,無論對於超級星光大道節目的觀感如何,能夠蔚為話題風潮的主角,其中當有許多契合甚至於轉變社會脈動的力量;與其跟拍參賽者,然後急促又不知所云的他/她們參賽前十幾年的身家背景做蜻蜓點水式的介紹(介紹得還比一般傳媒的內容更加簡略),倒不如集中心力在比賽期間的生活轉變,說不定還更能看出節目在造星與造夢的過程中運作的痕跡。

星光二班九強合照,前排左起:黃美珍、林宜融、李千娜、曾沛慈,後排左起:賴銘偉、葉瑋庭、梁文音、魏如昀、吳忠明很諷刺的事情是,比起在節目當中每次訪談交代出來的選手近況或身世,紀錄片即使要將焦點聚集於此,其中展現的力道應該要比那些片段式的挖掘更加強烈,但是實際呈現出來的成果並非如此。對於鏡中人物的悲喜,在剪接上實在很難做到渲染給觀眾的效果。而這等冷靜對於以情感為訴求的一部紀錄片來說,並不是優點。由於枝節太多與架構的失敗,即使有足夠的時間去塑造這群新星背後更立體的多種形貌,結果卻是比平面還平面,僅能靠著口語的敘述而非鏡頭語言,將感人之處展現出來。即使「紀錄片要具有社會觀察的能力」是過於意識形態的要求,那麼將這一點要求去掉之後,《星光傳奇》仍然表現得乏善可陳,連做為歌迷話題的中心都不夠格。

造成這樣的問題,導演能力難辭其咎。也許在必須及時出發跟拍,策畫時間倉促的情況下,對於拍攝方向的偏離尚為情有可原。然而在剪接技術上的失誤,卻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疏失。做為一個「紀錄片」而非幕後花絮,導演闡述事件的過程實在過分地被節目的進行所綑綁。大量節目畫面的引用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嚴重地干擾了紀錄片本身的獨立性與流暢度。在試圖為人物做誌的架構之下,這些單純標識節目歷程的編年紀要幾乎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有部分的選手根本在前面交代背景不足夠狀況下,也要剪出淘汰畫面,這對剛剛看完第二季比賽的觀眾而言,或許還記憶猶新,但是不出幾年,當節目退潮後再回頭檢視這部電影,這樣的枝節恐怕只會徒增觀眾的困擾。

《星光傳奇》劇照:梁文音在這樣一部流水帳式的節目日誌當中,唯一可觀的,大概就是鏡頭無意之間記錄下來的,整個台灣目前充斥的嘉年華式的氛圍。不管是影片開頭玩笑式的紅衫倒扁運動末流,或者是比賽期間選手們的玩鬧互動、眾多歌迷搖旗吶喊的追星活力,甚至是第三季開辦時的選秀盛況;無論其背後背負的是喜怒哀樂的哪一種情緒,卻都以一種起閧遊戲的外貌展現出來。而最令人感到可笑的,莫過於紀錄下這一切的電影本身,恐怕也是麻木在這種歡愉的氣氛當中,所以才會比節目的製作團隊還要沉溺在過往的光環裡。

我想到曾在金馬影展時參與楊力州導演《過境》的座談,做為電影《雙瞳》拍攝紀實性質的紀錄片,楊力州在座談會上幽默的表示「我拍了這麼多年紀錄片,難得拍到一部有卡司的。」有那樣貼近影星的機會,《過境》的鏡頭卻盡可能的集中在臨時演員和小演員身上。據楊導的說法,是因為明星已經習於在鏡頭前演出,無法達到紀錄片強調的真。

回頭來看《星光傳奇》,大概真的是被選手們的熠熠星光給迷惑了眼,在眾多選手中不敢刪節任何一位稍有人氣的人物,更怯於剪輯出嚴肅的話題,甚至沒有意識到參賽者在鏡頭前極不自然的「演出」。種種缺失之下,言真固然失味,言情亦是索然無味。或許,把帶子交給「超級星光大道」的製作團隊剪接,整個電影的表現會更好一些。節目製作單位至少還會為了收視率而絞盡腦汁地運作觀眾品味,《星光傳奇》卻只想憑著星光二班的光環,自行降格成了節目的周邊商品而已。

《星光傳奇》劇照剪輯:左上,黃美珍;右上,曾沛慈;左下,魏如昀;右下,林宜融


相關連結
電影‧人生‧夢:台灣電影的災難:《星光傳奇》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赤裸裸的電影─評《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電影海報這年頭要看裸體的電影實在是太容易了,儘管根據級數的不同,會有不同程度的遮遮掩掩,不過對比《色‧戒》上映時人人都能將「劇情需要」的理由掛在口邊,再大程度的裸露似乎都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比起來,雖然在電影裡鈕承澤透過他人之口自嘲了一句「你還想當李安」,但是卻沒法要張鈞寗跟湯唯來拼一拼「犧牲」的程度;甚至在名正言順可以「反應現實」的酒店戲裡,小姐的動作如何露骨大膽,終究是三點不露,沒有戴立忍鏡下,晚九到朝五的台北那種恣情狂放。

且讓我們眼界再大一點,跳出電影看看現在的台灣社會,整個都市根本也就是個赤裸而瘋狂大叢林,在八卦媒體的無孔不入之下,許多人或許早已習慣於先將他人剝到衣不蔽體,再指責他裸露出來的真面目是如何醜惡。然而,在豆導的故事裡,雖然也有八卦雜誌的寫實情節,但是對於拍到的內容,卻是輕描淡寫,以幾句對白草草了事,就是不肯乾脆一點,補上幾個鏡頭讓觀眾也來過過在第一現場見證的癮頭。於是在電影宣傳詞中自嘲半天的自肥程度,卻遠遠不如幾個月前,在《幫幫我愛神》裡自編自導自演的李康生,說到做到,拚命跟女星拍裸戲。

而在新聞媒體強烈競爭的時代裡,政治人物的種種醜態早就被整天反覆播送。當大部分人都以見到(對方陣營的)政營的「政客」現形為樂的時候,為什麼「武昌街起義」的第一炮,每個被點名要揭下邱毅假髮的人卻又如此畏首畏尾?我們不禁要問鈕承澤你在搞什麼?這不是電影嗎?這裡面的一切不都是安排好的演出嗎?為什麼這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會被拍成現在這個樣子?是不是應該再多露幾點、多惡整幾個政治人物、多剝開幾個美麗胴體,這樣你爽我也爽,讓大家都好好宣洩慾望與情緒──在「電影藝術」的光環之下,在流口水意淫也很難有人發現的幽暗戲院裡。

其實,《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並沒有自外於裸露的風潮,但是它卻裸得更徹底、裸得更一絲不掛。也許演藝圈的生活異於常人,也許拍國片的痛苦並不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情境,但這部片子卻能在揭露這些奇觀的同時,跳脫「打手槍」(語出片中台詞)式的自爽與自憐,與一般觀眾產生了情緒上的共鳴。於是,也許沒有香艷的視覺刺激,沒有峰迴路轉的完美結局,但是這卻是一部極容易欣賞與投入的電影。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劇照:鈕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談的事情並不難,不需要深奧的結構分析、隱喻拆解(於是功力頑劣的影評人如我者就失去了功用,只好憑鬼扯充篇幅了),就能自然的發現片中主角的困境:一個是錢,一個是愛。鈕承澤從頭到尾都在找錢,錢找不到的時候向張鈞寗求愛,結果又在找愛的時候碰壁。沒錢沒愛就談不上自我實現,這是情非得已之處;而為了有錢有愛而應酬濫交,此謂之生存之道。然而一談「生存」不免又有更多情非得已的事情必須妥協,落入這個墮落循環裡幾乎等於無法抽身。電影裡並沒有為這個令人喪氣的情況建立救贖,不過卻試圖在這裡去找出苦中作樂的方法。

在電影當中,對於快樂在前後有過截然不同兩種層次,在前頭,快樂是有權有勢者的專利,是酒池肉林式的肉體歡愉;後面,透過豆子參與心理治療後的轉變,展現出一種形上的宗教超脫。不過,前者固然值得貶抑,後者在電影之中卻也不認為有持續的功效。如果整個社會都已經形成了堅實的共犯結構,那麼「把自己交給更大的磁場」的結果,非但不能擺脫這樣的困境,反而要面臨更大的、身不由己的掙扎與失落。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劇照:張鈞寗劇中人物從到到尾都陷在迷宮裡打轉,但幸好我們只是觀眾,是有閒有錢走進戲院,坐在椅子上、吹著冷氣,或許還有可樂爆米花為伴的旁觀者。除了在片中人物對付荒謬人生時,可以冷血地發噱之外,我們還自然具有縱觀全局的能力,可以看到更寬廣的層次。我認為,在面對這部半真半假、真假都熔於一爐的「偽紀錄片」(Mockumentary)(或者,可以說是一部「偽『偽紀錄片』」) ,會看見真實的鈕承澤,在向我們展現袒裎/坦誠的樂趣,而這也是本文在開頭將整個社會的裸露現象拿來與本片做一個對照的理由。當大部分的裸露都是出於一種窺伺他人的快感時,《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卻將主客易位,由自己主動暴露出自己生命的一切,交給別人窺探,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獲得無事一身輕的灑脫。

值得思索的事情是,我們在窺伺完豆導的幽默自剖之後,或許已經從電影中獲得短暫的娛樂與放鬆。這個時候,我們是否也需要、也有勇氣進行自我暴露的動作呢?而東湊西湊終於湊出資金的導演,用鏡頭、螢幕做為他尋求快樂的媒介,而其他的人,又該尋求什麼場合,才能適切的完成這項工作呢?儘管這個世界的裸露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要在這裡放聲高唱「脫掉、脫掉」,似乎也有許許多多的情非得已,正遮蔽了生存之道。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三國歷史新演義─評《三國之見龍卸甲》

《三國之見龍卸甲》海報在所有中國歷史演義作品裡面,沒有任何一部像《三國演義》這樣深入民心,除了三國故事傳唱久遠,許多著名橋段甚至已經化為文化的一部分。現代人對三國的熱情依然歷久不衰,伴隨著多媒體的發展,以三國故事為背景的動漫、遊戲、戲劇等幾乎年年都新作出現。單是 2008 年,就有兩部相關的華語大片:《赤壁》與《三國之見龍卸甲》上映,四月初搶先一步登場的,就是劉德華與 Maggie Q 主演的《三國之見龍卸甲》。

然而,進了戲院之後,觀眾可能才會發現,這部片子並不在刻劃冗長的三國歷史,甚至於乾脆架空了歷史,不但重新改寫了趙雲的事蹟,而且還加上了許多虛構的人物、應用了不甚精確的地理背景。大量改編可能會讓熟稔三國史(儘管大多數是出自演義稗官野史)的觀眾感到些許的不滿,但是其實拋開對歷史的成見,事實上這也不過是另一個羅貫中的嘗試罷了。《三國演義》種種移花接木、無中生有式的史地概念既然可以喧賓奪主的取代正史,成為廣大三國迷心中的三國史界樣貌,那麼《見龍卸甲》又未嘗不可作如是觀。

而在劇情的編寫上,由於限定了以常山趙子龍做為敘述的主角,時間上也限定在他在軍旅中嶄露頭角的英雄年少,以及悲壯的最後一役。因此比起演義來說,這部電影又多了幾分經營的氣力。《見龍卸甲》的劇本在主題的拿捏上是十分另人驚艷的,在趙子龍發跡與最後的一戰,都設定在鳳鳴山;當年血氣方剛,憑著無名小卒死不足惜的信念,勇闖曹操大軍的意氣風發,對照成名之後的老謀深算、步步為營,卻反而成為諸葛亮手下的棄子之將,窮途末路。這其中的強烈對比,加上從佛教借來的哲學思想,帶給三國歷史另一種值得思考的風貌。

可惜的是,在剪裁與運鏡上的諸多瑕疵,使得整個故事呈現了鬆散的結構。例如五虎大將的封賞過程就處理得節奏過緩,沒有戲份的馬超、黃忠出場對電影的表現毫無建樹,而電玩似的武器鏡頭特血更是不知所云,畫面美感與節奏都極為突兀;接下來透過羅平安的旁白串場,更是讓少年趙子龍好不容易掀起的高潮情緒,剎那間通通墜回谷底。兩個橋段之間銜接的失敗,使得前後沒有辦法一氣呵成,讓觀眾體會情緒的轉折;而在觀影情緒低落之餘,更難以忍受後半段較為深沉的感慨。對於一個具有創意的三國新野史來說,這種技術上的疏失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價值,相當令人惋惜。

《三國之見龍卸甲》劇照:Maggie Q另外一個明顯有問題的地方,就是對趙子龍感情世界若有似無的鋪陳。古裝大片的劇本難免來段英雄美人的橋段,緩和一下肅殺之氣。在《見龍卸甲》裡也創造了一個無名的常山少女,與少年的趙子龍來了一段眉來眼去的純純愛戀。不過不曉得編導之間為什麼突然忘記了這段事情,以至於這段愛情後頭根本沒有任何交代。即使根據電影的內容,趙子龍到老皆未成家,至少花費了不少時間拍攝的紙燈,也可以拿出來做為激發情感的道具。電影中竟然什麼都沒有處理,以至於回來起來這個橋段變得毫無意義,徒然浪費時間與底片,這就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了。

電影中的兩大主角,角色的表現上也呈現了兩極的情況。劉德華將趙子龍由年少演到老,他獨特的明星氣息加上近年來越來越寬廣的戲路,詮釋這個角色並沒有太大的困難。相對的,Maggie Q演出的曹嬰,就顯得比較死板,靠著冷酷的表情雖然很容易建立「寧我負天下人」的梟雄之態,但是過分依賴這樣表現的結果,反而讓這個角色失去了發揮的空間。這個問題對演員而言算是非戰之罪,畢竟對於曹嬰,無論從台詞、劇情來看,都不出單一的刻板印象。讓一個女將統率大軍,這算是對那個時代相當重大的顛覆,如果沒有特顯其女性角色的特殊之處,這樣的設定也變得重要性不明。

相較之下,洪金寶飾演不得志的眼紅小兵羅平安,就顯得有血有肉了。這個角色在片中大概是唯一的常人,比起趙子龍的誓死如歸、曹嬰的工於心計,羅平安口中胸懷大志卻無太多將才,見利忘義之時卻又因友情而產生掙扎,凡人的劣性與良善都在他的身上交織出現,讓這個角色有很大的表演空間。唯一值得挑剔的是,在身兼旁白說書人的時候,台詞過分文飾而不符合他的身分,但是這比較無損於演員的表現。

《三國之見龍卸甲》劇照:劉德華、洪金寶整體而言,《三國之見龍卸甲》在挑戰三國電影上,仍然算是有些建樹的。跳離了傳統忠孝節義、謀略算計的既有框架,不但將三國史引入個人情感的新層次,更注意到這段歷史的故事,可以做更大膽的剪裁改編,使它能了承擔負載哲學思考的重責大任。如果能夠強化故事的前後連貫性、在情節與鏡頭的增刪上更加的緊湊,那麼本片將會是難得一見的佳構。現今的表現則不甚令人滿意,不過倒是可以期待未來其他歷史演義的改編者,能夠因為此片的出現,開創出另一種以電影詮釋、再現歷史的風貌。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女演員撐天下─評《美人心機》

《美人心機》劇照十年以前,《伊莉莎白》(Elizabeth)上映,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故事,成為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的生涯代表作;去年,又有《伊莉莎白:輝煌年代》(Elizabeth:The Golden Age),繼續補充這位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統治者的事蹟。而今年上映的《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 ,談的則是這位女王的出身──儘管她在片中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嬰孩,但是在末尾時仍忍不住用字卡提醒觀眾們她的豐功偉業,藉此反諷了整部片中的種種權力鬥爭。

但是,由於整部片子在人物形象上的刻版,以致於這個反諷變得有些不知所謂。

這與演員的表現無關,不管是飾演妹妹瑪麗(Mary Boleyn)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還是飾演姊姊安妮(Anne Boleyn)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在角色上詮釋都相當稱職。尤其是娜塔莉波曼必須遊走在多種激動的情緒之間,還要維持心機自信的形象,演出可以說相當的吃重,但是卻也十分到位;甚至於幾個戲分不多的配角,諸如飾演凱瑟琳皇后(Katherine of Aragon)的安娜托蘭(Ana Torrent),以及飾演波林家族中的女主人伊莉莎白(Lady Elizabeth Boleyn)的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士 (Kristin Scott Thomas),都有相當優異的演出。

然而,即使眾多女演員鼎力飆戲,無法避免的卻是極為刻板的人物塑造。安妮波林自法國回到英國之後,完全成為心機、算計、戀棧名位的角色。對妹妹的報復以及對凱瑟琳皇后的治罪殘忍異常,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全然刻劃這個層面,卻忽略了安妮自身的內心掙扎,或是她對於政治的某些野心。於是,安妮背叛家族的意志,硬要誘惑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艾瑞克巴納 Eric Bana 飾),就變得異常的不近人情。而甚至於,許多場面為了強化宮廷權力鬥爭的險惡感,刻意的使用雷雨等等場景來營造氣氛,不過這也使得「女巫」(Witch) 之名對於安妮,從一個莫須有的栽贓,變成坐實了的指控。

《美人心機》劇照:娜塔莉波曼、史嘉蕾喬韓森我無意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強求每一部電影都必須對其中角色做平衡觀點。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創造出一個角色,每部電影中自有內在的理路,而比較好的批評做法,也是就電影自身的提示去觀察,檢視角色是否能夠與故事的敘述具有一致性。《美人心機》的劇本諷刺男性的意味其實十分濃厚,不管是安妮與亨利八世出獵前的針鋒相對,或是伊莉莎白‧伯林每一次對丈夫、對兄長、對國王的質問,都一再地讓男性主導的權力遊戲醜態百出。而如同首段所提,最後對於小伊莉莎白一世的描述,刻意的預告了她帶領大英帝國走向輝煌盛世的歷史事件,指出這個偉大的統治者並不是亨利八世在意的男性子嗣之餘,還不忘提醒觀眾生下這位英國女王的人,是「勇敢的紅髮女孩安」。其中對歷史的褒貶並不指向個人,而是朝向反諷男性權力遊戲的本質,可惜在電影之中,卻歌頌瑪莉的與世無爭、醜化了安妮的爭勝鬥志。兩種不同的觀點出現在電影當中,卻未曾出現爭辯或調和的歷程,就這麼突兀地並陳在螢幕上,實在有些教人精神錯亂。

《美人心機》劇照:艾瑞克巴納、娜塔莉波曼終歸說起來,即使導演不得不承認伊莉莎白女王的功績,但還是一貫地拒絕女性視角進入這個充滿女人的故事當中。因此,鏡頭裡對於與世無爭、溫婉傳統(同時不威脅男人)的女子都抱持著同情。凱瑟琳皇后是可敬的、瑪莉是無助的、伊莉莎白‧波林是睿智的,相反地,安妮被送上斷頭台顯得有些自作自受,珍‧西蒙 (Jane Seymour, Corinne Galloway 飾)的形象也顯得猥瑣。再對比片中最精彩的幾個運鏡,不外史嘉蕾喬韓森的全裸背影,和娜塔莉波曼的後頸(安妮挑逗亨利八世時,亨利的視角),男性視角獨霸攝影機,將女性變成被凝視的客體,在這裡相當鮮明的被呈現出來。

同樣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觀點並不是不應該被應用。事實上,這整段歷史早已揭示了那個時代,女性要獲得權力,必須以身體做為交換籌碼的情況。妥善地應用獨尊男性的視角,其實是適切地展現了當時的時代風貌,也可以描繪出電影想要討論的標的。到底是為了貼切反應歷史樣貌而作的刻意設計,還是對於其他觀點無力之下的錯置,都必須放在電影中,視前後故事及劇本判定。而正如同前面舉出,劇本中曾試圖給予安妮正面形象的蛛絲馬跡來看,這樣的視角在電影中製造的只是矛盾,而非有意義的辯證。如果不能掌握適切的女性觀點,那麼與其做作地以幾個褒義的對(旁)白為安妮做無力的平反,倒還不如大膽地以男性沙文一路政治錯誤到底,說不定還能激起情緒上的反抗與理智上的反思。

《美人心機》的劇本在主題的處理上是遜色的,幸好在美術與人物造型設計上有搶眼的表現,還有許多女星精彩而優異的演出,挽救了電影的表現。凱瑟琳皇后受審時的自辯宣言令人動容,安妮對抗陪審團的傲氣也令人叫好。所以身為一個觀眾,可以幸慶的是電影在外在的美感經驗上給予了充分的滿足。至於內容的部分,至少可以比較輕易的透過自身的思考,提出其他更多迥異與電影的觀點,那麼這部分的工作,也就不妨自己辛苦些了吧!

《美人心機》劇照:艾瑞克巴納、史嘉蕾喬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