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可惜,也許因為現代人對步調緩慢的作品很難靜下心來品嚐,又或者缺乏資金與宣傳的挹注,上映至今本片票房一直欲振乏力。雖然今天我想好好的作一篇文章,即使為它廣告也無所謂,但以國片短命的放映期來說,還能引起多少人的觀注,我實在不知道。我只想說如果這篇影評有稍稍撩撥起你的心,請趁著電影還在戲院的時候去看,即使本片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特效,但只有進場才是對一部好電影致敬的最好方法。

其實當初預告片裡,我對於蔡子涵(張孝全飾)向徐青青(郭碧婷飾)告白的那段台詞就很感到興趣。
我還記得妳國中的時候午餐都不吃飯,可是12點一到,妳一定會喝一大瓶牛奶。早上7點半妳才會翻牆進教室,第二節下課妳會去福利社,2點半一到就開始打瞌睡,可是3點一到就會起來,看完5點39分那班火車才回家。
這年頭愛情電影很多,告白的戲碼好的寫得劇力萬鈞、差的寫得不知所云,但是這樣的告白方式卻不多見。那種無意之間宣洩而出的愛戀,包含著細膩、認真、單純與執著,這樣的愛情在現代幾乎難以尋覓,而《沉睡的青春》把這些愛情的本質一一找了回來。除了預告裡的告白之外,有好幾場感情戲都看得我想鼓掌,比如說口哨與口琴的和鳴,雖然背後的舞台不食人間煙火了些,但那綿密的情感卻真實地流洩而出,彷彿螢幕上任何一點光影裡都能捕捉到。單單就愛情來說,本片的處理已經是水準以上之作,然而更足以打動人心的部份還不在愛情這一環。

當我真正看到預告片裡張孝全被拖走的那場戲時,我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幕不是在演愛情因外力的介入而分別,這裡演的是具象化的,一種被遺忘的殘酷。對比女主角父親的遭遇也好,對比樂生療養院和老舊眷村與都市發展的衝突也好,《沉睡的青春》不但向容易遺忘的現代人提出控訴,也為被遺忘的孤寂者發聲,徹底示現了他們內心難以名狀的傷痛。在一篇報導裡曾說,這部電影「非時下流行的『日光草地純愛電影』,而是一部『療傷系電影』」,其實說療傷也並不精確。如果還懂得緬懷記憶的社會已經漸漸崩壞,那麼就像徐青青向醫生質疑的問題一樣,就算知道了病因,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沉睡的青春》的後勁,像烈酒。
比起其動人的力量,片中一些小缺失都瑕不掩瑜。像郭碧婷的演出雖然生澀,和王玥一對戲就捉襟見肘,不過劇本和運鏡已經充分為徐青青填上的血肉;意象的鋪排在前半段有時略嫌誇張,但也可以體諒這是在安靜的氣氛裡少數能勾起情緒起伏的方式。唯一比較讓人困擾的是字卡,把太多意境講明了,反而落入想讓觀眾迅速理解劇情的執念裡,落入整個作品最反叛的速食情懷裡去了。我比較希望那幾場字卡的畫面可以剪掉,但是印成明信片或其他周邊商品,看完電影會對這種東西愛不釋手。
楊宗緯演唱的主題曲〈多餘〉(老實說,跟電影一點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