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的,陳可辛可怕的野心與執導能力,造就《投名狀》成為一部極具震撼力的華語電影。
即使早在預告片裡面,就已經預告了這部電影的史詩性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在大型的戰爭排場、激烈的情緒展現、迭宕的劇情起伏之外,陳可辛做到了許多中國大導演無法做到的事:將電影的文化內涵擴充到近於飽和的極限。在《投名狀》裡我們將不必忍受華麗鏡頭背後的空虛,不必失望於賣力表演下的索然。在原本民間傳說的「刺馬案」上頭,大筆添上了許多豐富的層次。
我說《投名狀》幾乎是拉了整部中國文化史來做為電影的構成元素。
「投名狀」的由來出自於《水滸傳》中林沖上梁山的情節,所以在龐青雲(李連杰飾)的倒敘裡,山字營的起頭人數恰好一百零八,這是陳可辛向《水滸傳》致上的敬意。不過在《水滸傳》中,眾家好漢在前頭有足夠的回數,可以扮演力抗貪官的英雄形象,而《投名狀》裡的山字營兄弟,終究只能展現宋江被招安後的悲劇。比起刺馬案中的馬新貽死於刺客張文祥之手,《投名狀》中的龐青雲卻是政治鬥爭下的犧牲者,更近於《水滸》的精神。
山字營由三人帶頭,難免令人聯想起《三國演義》裡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其中龐青雲與劉備的呼應最是貼切。雖然比起羅貫中筆下婦人之仁的劉玄德,龐青雲多了甚多殘忍的面目,但他既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悲劇英雄,又是能屈能伸、逢場作戲的箇中能手,如此比擬,確無不當。至於趙二虎(劉德華飾)和姜午陽(金城武飾)與關、張的性格對應並不密合,不宜強為作解,但是二虎在宴上所看的戲中戲,戲子臉譜倒也暗示了導演的確有此類比之意。
而在姜午陽刺殺龐青雲的高潮戲碼裡,姜午陽明知技不如人,卻在觀眾面前上演了一齣血淋淋的自虐劇碼。就算到了已被制服、反抗無望之際,仍要手握空刃,一刀一刀的向著龐青雲的胸口刺下,彷彿太史公〈刺客列傳〉裡的豫讓從古簡陳編裡走了出來。不同的地方是,豫讓執趙襄子衣「拔劍三躍而擊之」,是事敗身死、深仇難報的情況下,帶著幻想的勝利安心上路,而姜午陽尚有機會手刃仇人、見證他的殞命。只不過,這樣的情況是否能讓姜午陽在面對死亡的結局時感到快慰?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其他的小節尚有太多太多的典故:為了節省軍糧,殘殺蘇州四千降軍,這不過是秦趙長平之戰及其中國歷史上諸多翻版的魍魎;斬兵立威、以整軍紀,兩條人命或許可以與孫武刀下的吳王愛紀同病相憐;黎民百姓的流離失所對照廟堂高官的逸致閒情,《杜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警句言猶在耳;龐青雲鬥倒何魁的過程極像楚漢相爭的翻板,而他被官場鬥倒的過程卻又是諷刺小說裡的萬年題材。
於是,在看《投名狀》的時候不要懷疑自己的情感為何如此脆弱,為何會因為一些虛幻的光影動容──你面對的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積累,尤其實,中華文化中所有悲劇成份與黑暗層面的積累。面對這樣深厚的鉅作,別說故事主線製造的矛盾與衝突就已教人喘不過氣,連這些小小的元素都扣人心弦。
無論是血肉橫飛的武場也好、情感糾葛的文戲也好,無時無刻都會出現發人深省的一個動作、一個畫面。若要再思考主線劇情裡正義與利益、大義與小節、真愛與恩情等等大哉問的辯證,恐怕不止2007到2008,得需要更多更多的時間,才能建構出一套自己的哲學體系。所以,《投名狀》不但該看,還應該好好的看、仔細的看。除了像傻子般的入戲、讓自己的情感認同在龐、趙、姜之間飄移流轉之外,更需要冷眼旁觀,用一種全知的視角慢慢爬梳其中的寓意。
一部電影能夠達到這樣的內涵高度,我想稱之為華語電影中難得的史詩巨構,應該不算過譽了。
4 則留言:
其中一些人物個性刻畫淩亂..自古交戰.斬首使節的事情多了。有這麼傻的蘇州頭領. 有意死在使臣刀下的.可能吸了太多鴉片燒壞腦袋...而趙二虎呢,當賊匪,搶軍糧一段可見其殺人凶捍.,殺人不眨眼睛, 漁網一扔,人就成了俎上魚肉,任另其宰割.屠城三天殘害百姓自覺天經地義. 殺人如麻的土匪頭子, 殺降現出婦人之仁. 與敵人大講予腐義氣,哭死過去...導演思維真有意思. 有點不符合常理.不真實.不現實.. 個性刻畫淩亂, 前後矛盾百出, 趙不相信這位大哥,一次又一次反龐,看似尊重的行為卻釋放出嘲諷的意味,不明白什麼是戰爭謀略。兵變 發餉 基本上除了「或者大哥是對的」,從來都不怎覺得他把李當成大哥,或對大哥有半分瞭解及兄弟情, 卻在最後獨自救人, 邏輯混亂, 這個情景是為煽情為了表現主題硬安上的, 行為更不像一個當了十多年匪首的人
To 匿名:
留個名下來吧。
您講的矛盾實際上都是把人看簡單了,人是很多面的,不是永遠任何決定都是齊一的性格,這種人物會讓觀眾覺得很合理,但是不寫實。
很妙吧!合理才是不寫實的。除非有人到這年頭還抱持著啟蒙時代的思想,認為人有純然的理性存在,不然這很好理解的。
簡單的說,我這篇文章提到文化負載的問題,其實從司馬遷傳游俠一直到近代的武俠小說,華語文化圈中的匪未必是殺人如麻的魔頭,反而更接近趙二虎這種明明要搶,卻要講大義的形象。但是武俠小說從來不強調俠客多半幹的就是殺人越貨的勾當。
兄弟情也是,的確他們三人之間有很多矛盾,但是三國、水滸根植人心,的確會讓許多人看在結義的面上,送死也甘願。
別拿簡單的性格分析來看一個典型的文化形象。
投名狀一些人物個性刻畫淩亂.. 蘇州長毛首領. 仔細想一下可笑.告知他是故意放進來的、煞有其事的比劃刀劍,撲到水池裏,來個羅曼蒂克死,不明白 可能吸了太多鴉片燒壞腦袋..歷史上蘇州被敵人攻城破城占城,屠十之二三,自殺十之二三,然後是瘟疫流行,蘇城人口去半,占城者何來無辜?蘇州糧倉已空 城內到了人吃人地步,赤腳大仙聽著男旦唱戲,滿嘴裏講著“我的字典裏沒有投降二字”顯得高風亮節,降的態度噯昧鬼詐,降也死不降也死,放兵出來吃糧吃兵 為搶糧而大開殺戮行為,趙二虎刀下多少無辜亡魂應該最瞭解,還在裝B..
趙二虎把饅頭拋在地上喂豬般招募同黨,除了把臉譜化義字掛在胸口上,不覺得他對兄弟特別有情義. 當賊匪呢,搶軍糧一段可見其殺人凶捍. 漁網一扔,小兵成了俎上魚肉,任另其宰割; 為立一個無謂儀式冷血殺掉無辜百姓 ; 屠城三天殘害百姓奸民女自覺天經地義. 殺人如麻的土匪頭子, 殺降現出婦人之仁. 因老大圍城一年吃糧吃到最後一天不得不死的敵人與其大講予腐義氣, 哭死過去...趙像個老憤青, 滿口仁義道德, 卻妄顧現實, 更恥笑的是婊子要立牌坊, 讓人傻眼 , 不符合常理.不真實..
個性刻畫淩亂, 前後矛盾百出, 趙不相信這位大哥,一次又一次反龐,更似大忠似偽,處處釋放出嘲諷的意味,釋放出惡毒的眼神. 無視戰爭謀略; 三軍之上,糧草先行;什麼是詐降; 農夫與蛇; 回頭圍城; 後襲突擊; 苦肉計; 伺機復仇等... 為一個認識半天的長毛首領而忘記圍城一年快要餓死的同袍為不義, 陷城外大屠場被城內人屠殺的戰場同袍於不義。
兵變 發餉 陷軍隊/戰爭/百姓于不義. 陷老大于不義, 會被控包庇屬下, 疑擅自封賞者中飽私囊; 陷隊中兄弟于不義, 會被上頭清算, 落個死罪. 老大多番忍讓是守投明狀及顧全大局, 基本上除了片末幾秒鐘說得很勉強 「或者大哥是對的」從來都不怎覺得趙把李當成大哥,或對大哥有半分瞭解及兄弟情, 所有是非就是趙先挑起來, 卻在最後獨自救人, 邏輯混亂, 這個情景是為了表現主題一廂情願硬安上來個廉價大義凜然,管他前後矛盾百出, 行為像不像一個當了十多年黑社會頭子
大大講的真的太好了
完全把投名狀的精隨敘述出來
而且還能從各種視角分析
厲害
在下佩服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