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08年的台灣電影史是屬於《海角七號》的章節,今(2009)年的影史理應給《聽說》一個大大的篇幅。儘管有《爸,你好嗎?》與《不能沒有你》在前,以其優良的口碑暗暗累積票房的能量,但是其沉重的氛圍在多災多難的當下台灣社會裡看起來,不免有些不可承受。而在好萊塢滿檔的動作特效包圍之下,輕鬆、幽默的《聽說》恐怕是進電影院放鬆、抒壓的最好出路。
但是我對於《聽說》的信心不僅來自於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早在得知本片是由鄭芬芬導演執導之後,我就不免想起2007年在《沉睡的青春》裡,與鄭式浪漫有了一場意外的邂逅。儘管《沉》片的票房不佳,許多影評人也針對其中的技術問題給予嚴厲的檢視,我對於該片的讚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都得不到支持,然而我深深相信這樣的說故事人不會永遠找不到聽眾。
至少在看見《聽說》上映首日滿場的觀眾、聽見放映時不時傳出的哄堂大笑之後,我想我兩年前不是看走了眼,而是提早預見這一天的到來。從《沉睡的青春》悲傷緩慢的步調轉為《聽說》歡樂輕盈的節奏,故事的外貌更加平易近人,然而浪漫感人的台詞仍在、觸動人心的象徵依舊精彩。就連最令人擔心的,以「聽障者」做為主角、以「手語」做為主要溝通方式,會不會造成電影過於安靜、過於沉默的問題,都在俐落的場面調度與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中,化為杞人憂天的範例。
在鄭芬芬導演的鏡下,我看到的一直是直來直往,不喜於拐彎抹角的性格。就像《聽說》裡的對白一樣直來直往、沒有太多的弦外之音。雖然繁複得教人不易背誦起來反覆吟誦,卻也不會因為其漫長的篇幅而感到冗贅。不管是天闊(彭于宴飾)又冷又痴的森林水鳥論,還是秧秧(陳意涵飾)怒斥天闊的話語如何道盡聽障者的心聲,意淺情真的對白總是用最簡截的路徑擊中動人的核心。不玩國片常見的機鋒,卻讓人更被其巧思所攫獲。這樣的性格恰巧與《聽說》的故事不謀而合。雖然「聽障」這件事似乎會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然而故事中所展現的,卻是由於這樣的事件,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或是必須,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傾訴自己的情感。
秧秧說聽障者看不見時,就會沒有安全感。其實就算耳聰目明的人,又何嘗不希望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能夠永遠開誠布公的相對呢?當然,現實生活畢竟不是浪漫童話,許多時候我們有苦難言、有愛也難言。《聽說》用無聲的方式替我們說出了心底的話,這或許正是其如此打動人心的祕密吧!
2 則留言:
聽說的確是2009台灣大片
2008是海角七號
2007是不能說的秘密
沉睡的青春我也非常推崇
大片的定義比較是從製作成本上來看,聽說的格局只能稱得上小品。其實就連海角、不能說的祕密,也只能在台灣電影的脈絡裡才稱得上大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