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夜市裡的政治人生─評《雞排英雄》

《雞排英雄》海報做為挑戰新年檔期的賀歲片,《雞排英雄》善用綜藝諧星的特色去形塑角色,也參入了不少笑料和熱鬧的場景,整體劇情的節奏掌握也是大抵流暢,我的預計是可以輕鬆的開出紅盤。在未來或許會有更多觀眾一起分享這個故事的情況下,箇中人物的表現或是笑料的分享心得也許不可勝數,所以本文也就暫且繞過這些「比較好看」的部分,來談談除了笑鬧之外的「其實也很有趣」的問題。

近十年來的台灣電影,為了擺脫上個世代導演們影展大獎與觀眾呵欠同時連連獲得的窘況,輕喜劇多在所有,甚至連非喜劇取向的電影,也往往摻入喜劇式的無厘頭風格。用笑點經營觀眾,未必都有所斬獲,倒是無謂的胡鬧總令人啼笑皆非,倒盡胃口。對於《雞排英雄》,本來我也有這樣的疑慮,但是編導一身的葉天倫展現出令人訝異的野心,笑鬧的背後埋藏了宏大的台灣政治眾生相,讓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宛如超長版的政治漫畫一般淋漓。

《雞排英雄》談政治,有明有暗。明著來的就是由豬哥亮飾演地方民代,在前半段把整套「政治黑暗」的刻板印象搬弄一遍:官商勾結、唯利是圖、逢場作戲、不學無術。這種十個台灣編劇九個會寫的樣板角,並無足觀(豬哥亮的戲反而是在後段的情感細膩處較為精彩);暗諭的部分卻是有聲有色,入木三分。

整部電影起於選舉、終於抗爭,選舉與抗爭,是台灣政治最重要的表演舞台。如果熟悉網路次文化,更不難理解「八八八夜市」取名的深義,絕不是片中喜祥的「發發發」,而是出自2004年,擬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群眾瓦斯氣笛聲而發明的謔稱「叭叭叭」。叭叭叭夜市是選舉後的抗議,是兩大表演舞台的完整結合。是以頭尾兩幕戲這麼一框,八八八夜市的地界可就明晰可辨。

隨著劇情的演進,八八八夜市面臨消失危機,攤商高舉「在地精神」的大旗自救,一切看似義正辭嚴,不過細究起來,片中的「在地精神」在描述上,其實是虛的。跟台灣許多真正有著自己性格與文化的夜市,諸如士林、逢甲、羅東、六合等等比起來,八八八過去的故事只限於攤商個別的辛酸命運,卻未延伸出在此聚集並且發展到成為想像共同體的歷程。攤販之間的互動有爭有和,不過相爭的主題零散,合作又缺乏交心的過程,只是面對外來生存壓迫時臨時的烏合行動。如果要把這樣的內容導向討論台灣近年來風行的社區營造,實在是不合格的。

《雞排英雄》劇照:王彩樺
然而,當攝影機幾度俯瞰整個夜市,狹長的小道旁旗幟紛飛,除了店名之外還出現了幾個台灣地名特別的顯眼,有類台灣地圖一般。這時候,八八八性格的貧乏反而使它不必侷限是一地的夜市,而是整個台灣的縮影。再回頭來看攤販之間的設定,有閩有客還有新住民,族群之間小衝突不斷,卻在利益的面前肯裝模作樣地合作陪笑。他們與這塊地方原本的地緣未必深厚,聚集的原因多半是走投無路的不得已,這點也切合了台灣幾百年來的移民史。至於缺席的國語族群,則被目為外來份子,高高在上、財大權大、掌控傳媒的模樣,儘管對某些族群來說有污名之嫌,卻又的的確確反映了台灣當下的政治語境。

甚至藍正龍飾演的主角阿華,也合乎台灣政治中對於理想領導者的想像:以身必躬親的親民性格營造個人魅力,能提供切身的服務卻未必具有擘畫的遠見,只要敢言的Guts不見得要有細膩的手腕──幸而片中他最愛玩的布袋戲偶是武松不是孫悟空,不然還真的變成某位過氣政治明星的影射了。

《雞排英雄》劇照:藍正龍
在這種政治環境底下,柯佳嬿飾演的記者林亦南,處境就不得不變得多餘而尷尬了。當她用投影機在牆上投射出記者父親深入社運場合的照片時,那一幕的五味雜陳遠遠超過了個人親情的層次。林亦南的動作對照她在現實中不如意又不妥協的窘境,孤芳自賞、自艾自憐的味道十分強烈。她似乎有意傳承父執輩公民運動的理想與熱血,但是在八八八夜市這種政治氣氛裡,一路走來始終格格不入。即使劇情刻意讓她在社區服務中變成阿華般的公僕模樣,但是她所有內在的、深層的心境,卻從未與夜市有所交流,還是只能在暗房裡獨自品嚐。或許她有那麼一點點資源,在時勢成熟時發動合縱連橫,取得戰果。但是她所爭取到的勝利,卻不是公民運動精神的紮根。八八八的攤商為了生存的延續歡天喜地,卻依然沒有意識到這太過訴諸於議員的良心,而不是從結構上,真正地根除了資源分配不平等的病因。台灣政治上的短視近利,讓看透喜劇表象背後的觀眾不免感到些許唏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