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基於票房上的考量,由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和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所飾演的西西莉雅(Cecilia Tallis)、羅比(Robbie Turner)分別被當作宣傳的主角,但整個故事卻是以西西莉雅的妹妹白昂妮為主軸,電影中依據年齡的不同,分別由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蕾夢娜葛瑞(Romola Garai)和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分別飾演她13歲、18歲與老年的樣子。
白昂妮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在於,她是整個故事最至高無上的敘事者,不管是現實生活中的證詞還是後來一字一字打成的小說,都在牽動著劇情的走向。然而諷刺的是,儘管白昂妮已經站到進乎於上帝的位階,她竟然沒有半絲權力帶來的喜悅,不是被仇恨和報復的意念佔滿,就是被懊悔與愧疚的情緒所糾纏。就算故事的最後似乎給予她透過文字自我懺悔的空間,但這樣的儀式究竟是否具有救贖的效果,還是依然無法弭平一切憾恨,仍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文字的力量在這裡既被歌頌又被質疑,成為一個必須反覆追問、思索的無解題。

從「隔閡」的角度出發,反思一個電影觀眾的身分時,會發現我們其實是白昂妮、伊恩麥克尤恩、喬懷特三重敘述下的讀者,更難去分辨其中的虛與實、是與非;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困惑讓人更耽溺於那些建構出來的沉重與美感。
看過電影的人恐怕很難忘懷敦克爾克海灘的那個長鏡頭,在看似漫無目的的遊走中,其實每一個帶到的重點都成功的展現了一種不安,一種希望若有似無的不確定感。安穩甚至緩慢的場景,就如同那群士兵沉鬱的歌聲般,壓抑了「能否成功撤離」的焦躁等待,讓這股情緒積蓄起來,轉化為後來看到羅比結局時的高潮力量;又或許,你記得的是羅比渺小的身影,夾在大屏幕上一對戀人接吻的特寫鏡頭前,讓人不得不埋怨導演的殘忍,在刻畫羅比的孤寂時用了這麼沉重的力道;不然,也可以細細體會擔任護士的白昂妮,在狹長的走廊漠然的向前走著,背後的電燈一盞一盞亮起來的那一幕,箇中有多少反諷。

我想,在看完《贖罪》之後的反思可以不僅僅集中於贖罪及時與否的層次上。當更徹底的去質疑白昂妮的敘述、小說的敘述、電影的敘述時,會發現在層層符號包圍下,犯罪的發生不在於妒忌,而贖罪不成的關鍵也不在於勇氣或是時間的早晚。《贖罪》真正的悲劇在於追求真實的不可能,於是,我們也只能放任自己在構築出來的世界裡,不斷試圖追悔、改造那些錯誤的過去了。
5 則留言:
你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想到這個句子:
"真正的無間地獄不在善惡間的掙扎,而在於你始終無法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咦,為什麼會想到那裡去啊? XD
嗯...
因為同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啊
雖然意思上不完全相同
我很喜歡那句話
PS.我還來不及查:你有寫過"鍋蓋頭"以及"索命黃道帶"的感想嗎?
to 牛:
謝謝你的解釋。我沒有寫過這兩部片的評論,不過《鍋蓋頭》有看過,很妙的片子;至於《索命黃道帶》,就一直沒時間看了。
因為滿喜歡你的見解,還有用辭的精準度
所以很想看看你對於那兩部片的想法
雖然很多人覺得沒當過兵怎麼會喜歡"鍋蓋頭"(我是女的)
但該片要表達的無奈&荒謬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啊~
"索命黃道帶"這陣子HBO有在重播,我也是最近才看完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