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朱延平執導的鼠年賀歲大片《功夫灌籃》中,依舊可以看到朱氏電影特有的浮誇風格,不過比起過去將這樣的風格應用在表演與笑料,這次的朱導把注意力集中在打鬥以及球場較勁的特效上,也讓整部電影雖然未能有什麼藝術成就,但是在觀眾的接受度上,顯然已經比較能夠貼合當代口味。
平心而論,《功夫灌籃》的毛病已經不需要挑剔就可以輕易的指出來:首先,劇本的構思除了太容易站在《少林足球》的陰影下之外,在笑點的設計上還是脫不了全盤抄襲既有的笑料,而缺乏改編的心思。其次,影片的高低潮節奏缺乏適當的掌握,將熱血的場景在前半段過分集中的托出,感情的鋪陳又在後半節突然每一條線都引了進來,結果造成觀影的情緒在前半段疲乏、後半段錯愕。最後,難關的設定太少,解決的方式又太順利,一路過關斬將的模式缺乏足夠的情感刺激。
相較於台灣導演對於觀眾口味的刻意背離或是不熟悉,朱延平選擇面對觀眾,卻也難免過分的缺乏自信。我相信《功夫灌籃》的問題出在過分的加料,畢竟在許多小片段裡,朱延平居然流露出令人咋舌的情緒控制能力與幽默感。

那麼回頭檢視笑點的應用,其實包括對武功祕笈的消遣、無名師弟的無厘頭反應、曾志偉不服輸的賭氣演出等等,都足以令人為之開懷捧腹。可惜偏偏要加入流傳以久的網路笑話、影射眾所周知的體育主播,這些與主要劇情幾乎沒有關聯的橋段,反而落了批評者的口實,而掩蓋了編導真正的創意及用心。
回顧朱延平過去時常為人詬病的缺失,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難想像。過去的朱延平曾有過輝煌傲人的票房保證,在不敢失去市場的情況下不斷冷飯重炒;現在的朱延平在票房成績上可以算是歸零再起,卻又貪戀於現有的成功素材而怯於取捨。對於觀眾來說,《功夫灌籃》的問題不再給得太少,而是說得太多,只要能夠刪去一、兩個笑料,只要能夠翦除一條感情支線,只要少請幾個大牌諧星客串、將戲份集中,這部電影能夠帶給觀眾的滿足會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