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從角色的設定開始談起,在主角的安排上,熊貓當然是目前被中國喻為「國寶」的國際社交寵物,也是全世界都認同的一個代表中國的符號:而「蓋世五俠」選用的五種動物:虎、蛇、猴、鶴、螳螂,不但剛好各自皆為中國一套拳法的代表圖騰,而「五」這個數字也不多不少地合於中國文化喜愛連結的「五行」概念。至於得道成仙的動物由烏龜來飾演,也恰恰合乎華人傳說中對於這種動物的獨特想像。

此外,在情節的設計上,透過筷子這樣具有象徵意味的小道具,展現熊貓在功夫學習上的成果,這種生活無處不融入武學的鍛鍊方式,也才是原汁原味的東方武學精神之一。而我個人認為,最拍案叫絕的地方還是:當阿波最後搶下包子,師父也無意再刁難之際,阿波的反應正確地表達出對武學境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領悟,也精準地流露出東方武學宗派中,弟子與師父間心證式的傳承,和含蓄的情感交流。
另一處讓內行人感到會心的地方是,阿波與「蓋世五俠」之間友誼確立的一場戲。這場戲才剛剛開始幾個分鏡,我已經想要為本片的編導拍手鼓掌──原因無他,就因為他用的是場圍桌吃飯的戲碼。「吃」大概也是西方認識中國的一項途徑,所以不難想像《功夫熊貓》中為什麼把熊貓的體型與愛吃連結在一起。然而本片顯然理解「吃」對於華人並不只是在於形形色色奇怪的食物而已。華人導演的作品拿起來看看,幾乎個個都舉得出幾場著名的吃飯戲。透過這樣的方式為情感做含蓄而不落痕跡的轉折,實在恰好不過。
不管阿波許多的動作或性格表現多麼美式、多麼隨便、放肆、輕浮(以東方人慣有的情緒表達而言),有這幾幕的演出之後,倒也可以堂堂正正地挺直水桶腰,不愧為中國的形象代表了。

很顯然的是,為了主打兒童市場,《功夫熊貓》沒有複雜難懂的情節、沒有深沉的哲學思想探索,整個情節簡短、明快,甚至轉折都很容易被摸透。但是後頭做的功課卻一點也不馬虎,讓筷子、煙火、瓷器、包子、功夫等等代表中國的符號,擺上了對味的舞台;於是阿波笨拙可愛的花拳繡腿,反而要比「雙J對決」更讓我看得精神百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