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吳宇森的作品,同時也「只能」是吳宇森的作品。即使這是個英雄爭勝的年代、即使演員的卡司一字排開,不少都是華人演藝圈有來頭的角色,但是吳宇森獨特的美學品味卻搶走了絕大多數的丰采。從對白、故事結構、運鏡到特有的電影語言,無一不在叨叨絮絮的提醒著觀眾:你必須意識到在攝影機的背後,那一雙看不見、卻輕易操弄著這群絕代英雄的手。於是,《赤壁》龐大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都只能站在一旁瞠目結舌,看著觀者與導演兩種美學觀點的相互碰撞與挫折。
對大多數的華人觀眾而言,《赤壁》對《三國演義》的歷史想像發出挑戰這件事,無疑的會成為第一個眾所矚目的焦點;然而,莫說電影、小說等作品擁有藝術創作的自由,就算是正史,三國歷史也絕非僅有陳壽《三國志》一家的詮釋觀點可以為準據。若以《赤壁》的自由發揮做為批判的準據,實在有失公允。然而,即便如此,由三國歷史衍生出來的種種經典文本,仍然難免影響了觀賞時的角度。
我必須承認的是,即使有足夠的胸襟承認任何程度的人物形象改編與加油添醋,《赤壁》的口感對於華人世界可能還是難以下嚥。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吳宇森大量而強烈的鏡頭語言,導致觀眾原本已經了然於胸的人物心理轉折,被幾近白話的方式赤裸裸、不加修飾的表現出來,一旦暗喻的氣氛不再,整部電影也就跟著失去了讓觀眾想像的空間,變成導演一人喋喋不休的塗鴉本。
電影的第一場戲──曹操挾持漢獻帝,準備揮軍南征的片段,就已經把前段所述的現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曹操與漢天子之間緊張的關係,在華語文化圈是幾乎人人都所熟知的歷史背景;然而吳宇森卻精心的先找了隻鳥來埋伏筆,就算不是吳導最鍾愛的鴿子,這隻掌心鳥還是有不少片段的鏡頭,夾在皇帝與曹操之間,代替獻帝把一些胸中的喜怒哀樂全給表現了出來;而有一段重覆來回切換視角,並且高速 zoom in 的鏡頭, 更是大喇喇地明示兩人之間的劍拔弩張。這些鏡頭營造的意圖,相信就連鮮少看電影的人也能夠充分地理解,然而也就是這麼淺白的鏡頭設計,讓曹操與獻帝之間那處處是弦外之音的堂皇詞令全都失了味兒。更不用說已經到解曹操與漢室間關係的觀眾,會感受到這樣的運鏡、剪接與橋段設計會有多少刻意、造作的痕跡。
這時候不得不談起「鴿子」來了。吳宇森拍鴿子拍到快成了他的註冊商標,鴿子也從開始的深刻隱喻變成後來的陳腔濫調,而在《赤壁》當中更令人懷疑,這已經變成吳宇森自嘲、惡搞的工具了。不但在不相干的鏡頭裡可以成群結隊的佔據畫面,還有一段飛越長江的長鏡頭。搶盡了風頭之餘,還無時無刻的在提醒你這是吳宇森的作品,連曹、孫、劉等一干英雄豪傑,在搶眼的程度上都略遜一籌,更枉費了瑜亮關係的新鮮詮釋。
其實撇開那些矯揉的鏡頭不提,《赤壁》中塑造的周瑜、諸葛亮二角,倒也有幾分可愛之處。不同於演義中孔明老謀深算、周瑜善妒的形象,電影當中的諸葛亮逗趣幽默,周瑜則穩重內斂。這樣的性格改變可能叫許多演義迷跳腳,然而比起《三國演義》中兩人的對立,《赤壁》裡的瑜亮情節顯然在競爭之外,還多了幾分相互仰慕的味道。兩人在赤壁校場的初遇時的有意試探、接生小馬後的交心,瑜亮二人擺脫了羅貫中筆下王不見王,老擺弄老實的魯肅從中傳話的相處模式,直接面對面的相處,更添了幾分炫爛火花。唯獨周家撫琴的一段,側面橫移的鏡頭像極了一般電影刻劃閨中女性時常見的手法,加上梁朝偉與金城武兩人眼角不時流露的秋波,讓兩人的情感更趨曖昧,也讓一旁正經賞樂的小喬林志玲看起來格外尷尬。
瑜亮是吳宇森在說《赤壁》故事時的核心,相對之下,沙場征戰的武將就少了許多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不多的情況之下,為了刻劃每個人的性格與特色,多少讓故事變得些許冗長。我們可以曹軍和孫劉聯軍第一場的遭遇戰──烏龜大陣為例,關羽、張飛、趙雲、甘興(脫胎自甘寧的虛構角色)在這場戰鬥中各自都有出場表現的機會,關羽以一擋百的步戰武藝、張飛無人可擋的一身蠻力、趙雲精湛的馬上功夫、甘興全面性的戰技,的確可以當做不錯的動作片以觀之。然而冗長的廝殺也讓這場戰鬥不斷失焦,看不出孫劉聯軍在戰術上的磨合成績,也容易在殺人如麻的鏡頭裡忘了兩大軍師陣法的精妙之處。四將在各自出場衝殺後,若能特別刻劃會合後併肩作戰的鏡頭,就能夠讓這張大戲變得更加有味。可惜的是,最後這個表演的機會,吳宇森卻做給了周瑜。挺身擋箭後又馬上能奮勇殺敵、奪旗,周瑜文武全才的形象固然表現了出來,卻也讓兩軍將領間薄弱的關係喪失了最好的交會時機。於是,周瑜訪劉營時雙方的衝突結怨,也就少了對比、少了力道。
而回過頭來說,女角孫尚香、小喬的性格刻劃,幾乎都是透過與其他人的互動完成,我也認為此二人是除了瑜亮之外,《赤壁》之中最有血有肉的角色。無論是林志玲的嬌柔婉約、還是趙薇的嗆辣俏麗,這兩個角色天南地北的性格中,卻都添入了十足的現代感。小喬通曉事理、孫尚香不讓鬚眉,在陽剛氣息泛濫的戰爭片裡,這樣的女性形象既調和又抗衡,份量其實不輸給幾員猛將。尤其小喬的出場的時間不多,卻成為照見周瑜內心世界的一面明鏡,林志玲未以花瓶心態面對這樣的角色,螢幕上的演出也就更顯現曖曖內含光的獨特氣質。
整體說來,也許因為《赤壁》只演到大戰前夕的寧靜為止,加上吳宇森有意向非華人的世界介紹這場著名戰事,所以敘事顯得龐雜無章,而鏡頭語言更嫌淺白無味,時時將觀眾拉回現實,無法融入這場著名戰事之中。但不可諱言的是,《赤壁》挾其龐大資金建構出的場面、別出心裁的人物設定,仍然讓本片保存了幾分觀看時的趣味。我個人以為,吳宇森的「下回分解」是比起本片更加可以期待的,畢竟冗長的鋪陳都已經在本集中做足,人物之間能否在後續的劇情中真正迸出火花,應該是可以樂觀以待的事吧!
3 則留言:
有如此細膩的筆觸
又有如此精準的思緒
真是讓人佩服
又讓人妒忌‧‧‧。
文筆是天生的
我很早以前就這麼認定了
大大
您真是得天獨厚啊
我已經是您的粉絲了
to peterhuang11:
當粉絲我歡迎,但是千萬不用妒忌。我的文筆也是不斷的寫、練習,才能這樣做長篇大論。(論得好不好就不敢保證了)
文筆絕不是天生的,尤其是論理為重的評論,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論家,一起加油吧!
「赤壁」是少見的爛片.
幾場戰爭場面一點力道也無,拍得像是市井流氓打架一般.吳宇森沒見過「魔戒」裡那幾場大戰嗎?建議吳跪著看一遍.
戲裡的曹操像個呆子.曹去戰地醫院探病出來,病人及戰士以戟擊地,口中輕聲細喊「勝利」,這已經夠沒力了,此時曹操不發表一番激勵士氣的言論,卻上馬溜他娘了,這算啥?
從火燒戰船開始,一直到劇終,曹下過一道命令嗎?沒有.每次出現都是一臉茫然.曹統帥三軍,身經百戰,怎會如此?
戲末,曹在帷幕裡半隱半現,這是幹啥?八十三萬大軍給人打得大敗,有多少事要處理?你卻在此「猶拉帷幕半遮面」.看到此,真想開三字經.
最後挾持小喬那幕,更是兒戲.大敗之餘,還不趕緊逃命去也,挾持一個女子有何用?
建議吳以後別再拍戰爭片,以免丟人現眼.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