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殺人犯》中導演著力最深的角色心理刻劃,擺在香港大量黑幫與警察的電影中,並不算是多麼特別的突破。然而,為了堆疊出那份編、導想像中最沉重、最黑暗的心理狀態,導演幾乎完全放棄了烘托的技法──於是拍出了一部演員累、觀影者也累的冗長囈語。而那份沉重、黑暗的人性,也顯得駭人有餘、震撼不足。
《殺人犯》裡展現的人性黑暗是否過度,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並不適合做為評價這部電影的原因。不過,在劇情節奏的掌控方面,就顯得過度壓迫,缺乏適當的起伏。主角凌光(郭富城飾)陷入殺人案的疑雲之後,面臨的壓力來自三方面──警局同事的懷疑、妻子希愛(張鈞寗飾)對其情緒的不諒解,還有自己對自己信心的喪失。在這三個層面的處理上,也各有事件展現衝突發生後,凌光不得不退縮、隱瞞,以謊言維繫自我的進退維谷之境。可惜緊迫有餘,鬆弛不足:警局線中阿鬼(張兆輝飾)對凌光的友情與信賴未被深入表達,以致衝突爆發之後少了幾分悲劇的味道;希愛對於凌光的信賴雖然有所展現,但是由於一出現就是極端血腥的場面,在前後都有鬥狠的戲碼夾擊,撼動人心的蒼涼感不見,令人作嘔的畫面也因為長時間情緒緊繃造成的疲乏,而失去了力道。
並非我要刻意地忽視凌光家庭生活的戲碼。希愛這個角色連同張鈞寗的表演雖然失之扁平,然而其溫婉、柔弱的形象確實有可能為劇情帶來幾分舒緩的機會。只不過在劇情的編寫上著力不深,每次家庭生活的吉光片羽裡,編、導念茲在茲的,盡是希愛對於養子仔仔(譚真一飾)的迴護,以及母子間與凌光的對立。這麼一來固然顧及了劇情在謎底揭曉時的合情合理,卻也犧牲掉了對觀眾情緒更精確地挑撥。
單單只是劇情的節奏失序倒也罷了,但是從運鏡手法來觀察,周顯揚顯然過度地執著於郭富城的表演,讓畫面變得單調而缺乏張力。當然我願意為了郭富城的演出鼓掌叫好,且不論近年來有了《父子》、《三叉口》等等成績,這樣的演出是否還令人驚喜;至少在後半段導演發了瘋似地採用半身與特寫鏡頭時,郭富城還能夠在長時間的細節表演裡,為相同的情緒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只不過,由於內心戲的鏡頭過度堆疊,郭的表演也只能在情緒上不斷地加碼,終於造成最後用力過頭、匠氣十足的結果。這對於演員來說,乃非戰之罪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