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生命如何存在─再評《幫幫我愛神》

《幫幫我愛神》劇照:尹馨、李康生的站立69式性愛如何去證明生命的存在?你可以從醫學儀器探測心跳來論斷,也可以拾笛卡爾的牙慧說「我思故我在」。唯物唯心的方法有很多,不管怎麼樣,當這個問題被提出來,而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彷彿就高尚了許多,充滿哲學的意味。但是當這個問題不成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呈現出來不是精粹的沉思,而是黑暗的荒謬。《幫幫我愛神》在性愛的場面、職業的描寫,以及諸多小劇情細節上都不追求真實,但是對於生命存在的荒謬倒是刻劃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生意失敗的李康生每天打「生命線」去報到,打到一天沒去電還會被接線的輔導員發現。生命線存在的意義是扶助生命的,是要替有意自殺但還缺乏勇氣與決心的人找回存活下去的價值,不過在電影裡面,這層意義被完全顛覆了。實際上輔導的技術對於他的生命困境幾乎沒有任何效用,他的想死想活與輔導的成果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李康生還是拚命的打,天天打,目的當然不是真的在積極尋求出路,而是在找愛的慰藉。

電影的名字叫做《幫幫我愛神》,但是實際上電影內提出來的問題是麵包的範疇,硬是要找愛神來幫忙,恐怕愛神也無能為力。但是故事還是繼續呈現這種荒謬,並且來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戲碼:在李康生的幻想裡,把火辣香艷的檳榔西施肉體套上了給他精神撫慰的生命線聲音,讓生命線的接線室瞬間好像變成0204色情專線,在規矩而狹隘的辦公隔間裡,上演煽情的情慾之舞。

《幫幫我愛神》劇照:尹馨性與生命在《幫幫我愛神》裡的連結十分緊密,另一個關鍵的媒介是大麻。李康生溜進被法院查封的房子,並在裡面種植起大麻,電影開始沒多久就給了他一個長鏡頭,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動白、沒有別的動作、沒有特別的演出,就看到一顆頭顱伸入大麻櫃裡,然後聽到大力的呼吸聲。由於這只是電影的開頭沒多久,在各個支線還沒有交會的時候就看到這一幕,若說不對這樣的表演方式感到不耐,似乎有些故作清高。但是隨著劇情推進,驀然回首才知道為什麼有這一個鏡頭的存在。觀眾進電影院總是期待演員給我們什麼樣特別的演出,而李康生在這裡是演出了,但他演出的就是「呼吸」,就是生命存在的象徵,是再普通也不過的動作。既然日常生活的呼吸大部分的時間都要面臨你我的忽視,那麼這樣的表演也難怪會激起少許的做作感。

但是這做作的同時其實也展現了人的可悲,劇中的李康生如果不是淪落到需要吸大麻來麻醉自己的時刻,恐怕不會這麼認真的「呼吸」;那麼吸食大麻到底是意志的消沉與墮落,還是生命的自覺與甦醒,一下子變得讓人難以斷言了。同樣的,每一個檳榔西施與李康生之間都經由大麻的催情,發生了迷幻又動作誇張的性愛。肉慾離開物慾而得到肆無忌憚的解放,在那個回歸本性的當下,大麻是讓人迷幻還是讓人清醒,判別起來恐怕與我們熟悉的說法完全不同。

換個角度來看,廖慧珍這個角色就處在尷尬與反諷之中了。身為生命線的專業心理輔導員,理應是心靈的領航者、開導者,但她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困境卻無能為力。對於丈夫無止盡的餵食,她完全找不出逃離的出口,於是一步一步被誘導到缺乏愛的困境裡,甚至意圖將愛的需求轉向李康生的時候,因為吃得太多大好而喪失機會。吃本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是在《幫幫我愛神》裡,竟被打到如此負面的地位去了!聶雲在電影節目裡,示範了口腹之慾如何殘忍的大啖上半身仍有生命跡象的「陰陽活魚」、如何扼殺了已經略有雛形的駝鳥胚胎。雖然「食、色」被並稱為「性」的歷史源遠流長,李康生在這部電影裡仍然做了如此截然不同的處理。

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問個清楚,為什麼是愛神能救贖食神?為什麼生命的最後不是渴求吃,而是渴求愛?這可以牽涉的哲學辯證非常複雜,但是導演也很夠意思的明確提示了我們他自己心裡的答案。劇中兩度很明確的讓李康生唸了《聖經》的經文,那是出自〈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4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兩段引用應該不是意圖把基督教的思惟代入影片當中,否則吸大麻得生命的意象恐怕難以解釋。事實上,這句話其中暗示了生物繁衍的衝動,這種衝動與性多少是緊密相關的。

電影裡的李康生最後到底落在地上了沒,鏡頭裡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把血脈的延續看得比自身生命的留存還要重要,似乎也隱隱的與台灣社會普遍把家族置於個人之上的概念相呼應。儘管電影中的男男女女放肆性愛、坦然吸毒,但其實種種離經叛道行為的背後,其實是最穩定的倫理觀念在主導,這不可不謂《幫幫我愛神》成功書寫出來的一種弔詭吧!


男人‧藉口‧性幻想─評《幫幫我愛神》

《幫幫我愛神》電影海報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在電影院裡想起郁達夫的成名小說《沉淪》,小說中的日本留學生因為窺視了房東女兒的裸體,從此「沉淪」在無法追求的自卑身份與無可停歇的自慰快感裡,直到投海之前仍然無法自視對於性的慾求,反而荒謬的想著「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而今,如果還有哪個創作者寫出這樣強烈的國族主義呼告,最多就是淪為笑柄的等級,但是看到《幫幫我愛神》裡的李康生,就會驚覺男人當性幻想難以滿足的時候,攻訐外在條件的反應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幾乎像是本能一樣的容易發作。

把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氣氛、不同創作媒介的兩個作品牽扯在一起看似十分勉強,但仔細看看《幫幫我愛神》裡的故事,與《沉淪》竟有令人訝異的雷同。電影裡的李康生幻想著生命線上的夢中情人、縱情於與檳榔西施的肉體,然後怪罪自卑於資本主義下的經濟階級歧視,最後甚至也選擇了走上絕路來表現反抗。這與《沉淪》中幻想房東女兒、在慾火的挑逗之下跑去「賣酒食的的人家」,然後自卑於中國的貧弱,最後投海的無名主角,豈不是如出一轍的性格?

當然時代的改變也讓人物面臨的處境有那麼些不同,這讓《幫幫我愛神》除了悲劇之外還多了一些荒謬。比如說性幻想的對象,因為通訊科技的進步,反而陰錯陽差的造就夢與現實的斷裂,苦心跟蹤了大半天,結果只能從安全門狼狽逃命;又比如說自我毁滅的悲劇成就,卻因為瓦斯在拮据的生活裡得不到充足的補充,最後搬演的居然是場求死不得的鬧劇。於是,主角變成了引人發噱的丑角,而不是引人悲憫的小人物。對於這個角色的生命而言,這可能是最可悲的一件事。至於這是否正是導演李康生想要表現的意境,那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來到社會地位的另一極,檳榔攤前一輛又一輛的名車與車上的男人,對於李康生的處境來說又是另外一種反諷。這些男人個個都玩弄同樣的招式,反正想盡辦法用物慾把檳榔西施騙入車中,藉著財力來獲取性遊戲的歡愉。藉由一幕李康生親眼目睹尹馨坐入他人名車前座的畫面,不平與吃味的情緒全部宣洩在其中。儘管因為其中一位車主的心懷不軌,讓處在社會邊緣的李康生靠著大麻,暫且獲得短暫的肉體佔有,不過性愛的圖騰硬要被投影上名牌的紋路和股市行情,其中對於當代社會性愛本質的觀察,已經表露無疑。

《幫幫我愛神》劇照:李康生、女F4於是,聶雲的角色在片中更具有存在的意義。身為光鮮亮麗的美食節目主持人,他是李康生更殘酷的對照組。在社會地位無虞的情況下,他對於自身性慾的實踐就得以積極的從事,甚至為了達成目的而近乎冷血。對於妻子的需索,他可以無動於衷的逃避,甚至試圖以物質的食慾用力塞飽妻子,然後與同性友人關到小房間裡大玩變裝遊戲。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輕易的遊走在多重角色之間,與李康生對著生命線輔導老師說著「你又不給我愛」的混淆與恍惚,兩者間的距離顯然有控訴的味道在其中。

然而,聶雲這條線的安排也讓人看見李康生之不足,原因就是夾在李、聶兩個男人中間的角色:廖慧珍。她與這兩個男人因緣際會而有了情與慾的牽連,但是在電影裡這層關係卻顯得特別尷尬,因為男人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背棄她的角色。性需索與肥胖都是男人眼中女人的罪業,讓男人對她避之唯恐不及。慾求不滿造成的虛無,對照她在生命線裡總是試圖帶給他人充實的身分,其實這個角色自身的矛盾與衝突是極好發揮的。但是在鏡下只存著深閨怨婦的典型形象,儘管水、鰻魚和自慰,把象徵的意義填了個飽足,卻看不出導演身分的李康生,為這個角色的生命如何應對這樣的衝突,找出力道足夠的敘述。

實際上,就我的閱讀而言,整部《幫幫我愛神》雖然以性為主軸,但是對於女性的擘畫都是扁平的。廖慧珍角色生命的不足已如前所述,女F4和尹馨出演演檳榔西施們也未曾擁有深入的、具體的,對於身分、生命、性的思索。

這樣的不足當然不能說是一種弊病,畢竟電影本來也沒有必要反映所有角度的思考。那麼,轉回以男性角色(甚至單指李康生這樣的男性角色)的視角而言,雖然對於性的描寫可以比起八十年前的郁達夫更加大膽、露骨了,但是探討的問題似乎仍然停留在原點。男人在性慾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其思考總是愛摸不著邊際的東拉西扯,扯國族扯階級等等,迷亂在其中,彷彿男性的身體──性慾的原始來源──完全沒有吸引對象的價值。這種恐慌的由來,到底是人類天生的本性如此,還是文化建構下的扭曲?這個問題恐怕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與反思了。

《幫幫我愛神》劇照:尹馨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直覺的抗拒─評《黑色追緝令》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談得是個極為荒謬的故事,時序割裂、片段之間的連繫度不強,加上對白雖然不斷充滿睿智的機鋒與強烈的衝撞,但是給出來的意義往往與段落沒什麼關連。面對這樣的電影,在評論裡直接蓋上「後現代」的圖章可能是最方便、最安全(同時也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很好掩飾對於電影理解發生困難而產生的不安。但是立起這大纛的同時,電影閱讀與誤讀的樂趣也可能同時葬送,那麼倒不妨在承認理解困境的情況下,試圖對導演的把戲做些微弱的反擊。

事實上,產生理解的困境,這可能與人們自身的防衛機制有相當大的關聯性,人的大腦似乎天生地喜好相信具有邏輯的、合理的事物。一個簡單的實驗方式是,當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巧妙的排成一個類似人的形狀,並且在類比兩腿的部份做規律擺動時,幾乎大多數的人都會敘述這個畫面是「一個人在行走」,而不是「幾個圖形在動來動去」。這種特性應用在電影上,其實就是蒙太奇之所以能夠成為重要技法的基礎,假如去除腦中自動將動作、畫面連綴的機制,那麼許多電影中的剪接都將失去意義。

不過,當這種天生的機制遇上《黑色追緝令》的對白邏輯,那可能會讓這次的觀賞經驗變得非常痛苦。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與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飾演的黑道份子文生(Vincent)與朱利(Jules)實在太喋喋不休還兼說教,一來一往之間往往提供了超越大腦可以消化的訊息量;好不容易,螢幕上換成鄔瑪舒曼 (Uma Thurman)飾的蜜亞 (Mia Wallace),她與文生之間的對話節奏雖然較緩,但同樣也高來高去的教人摸不著邊際。事實上,相較於一般電影對白著重在推進劇情、交待背景,而在本片當中卻極少承載這樣的功能,以致於過度耗費於對白的精神,到最後才發現是沒有意義的舉動。

比如說因為「腳底按摩」而被丟下樓的可憐蟲──原諒我忘了他的名字,沒有出場,並且除了薄弱地預告文生的性慾與權力失衡的處境之外,對於其他片段不起甚至作用,但是文生與朱利卻為了他爭論了半天。假如這種對白出現在一般的電影裡面,這簡直可以宣告編劇的失敗,但是在巧妙的剪接形式配合之下,對白的浪費卻變成本身就十分具有意義的舉動。以往習慣於從對白解讀出劇情的觀眾,在這裡將面對大腦自動補充機制的混亂,並且只能無力的宣告投降,離開這部電影;或者把對白拋到一邊去,非常愉悅的享受另一種專注觀賞的樂趣──專注於畫面、專注於演出,而不是專注於口頭語言。

對於時間的割裂,我也想抱持著這樣的理解去進行,也就是維持紊亂的、難以理解的時序(頭尾居然出現一樣的場景、死去的人居然在後面劇情復生),並且透過這種新的時間概念來理解電影。當然,如果夠細心的話,片斷與片斷之間真正的先後順序還是可以重新組合而成的,但是這個動作只是放任維護邏輯的直覺進行而已,真正的意義不大。

這是一部宣稱「道理殺人」的電影,片中處處充滿強烈的對比。首先,朱利在體悟他奇特的神秘經驗以前,是以西裝筆挺、道貌岸然的打扮,口中莊嚴的唸著《聖經》經文,然後手裡幹著殺人的勾當;換上了休閒式的衣服之後,卻搖身一變,成了勸人向善、捨財救人的宗教信徒。其次,表面上正正當當的警察與小生意人,卻在面臨拳手布治(Butch,布魯斯威利 Bruce Willis 飾) 與黑道老大鬥毆時,趁火打劫的綁了兩人,並對黑幫老大性侵害得逞。再者,片首的情侶對話裡,講得頭頭是道的男人,竟是支持搶劫的一方,而被說服的女人則一開始是希望男人洗手不幹的。不過,以上種種宣告還不算最離經叛道的地方,《黑色追緝令》在揭諸了對秩序的憎恨之後,甚至更進一步,描述了一條荒謬可怖的、以惡為名的救贖之路。

布治為了贏回自己的尊嚴,在毫無罪惡感的狀況下打死了拳擊場上的對手,又在逃亡的時候殺了入侵舊宅的黑道人物、與黑幫老大鬥毆,最後倒過來協助匪頭傷了兩個紀錄上的善良公民。而另外,亡命情侶黨透過知過不改的搶劫,不但得到金錢上的幫助,甚至可能因為這次誤搶的經驗,了結了這戒不去的壞習慣。朱利在討債時毫不貶眼的殺了兩人之後,被協迫者反擊卻反而出現神蹟「感召」了他。這些「惡徒」在壞事做盡之後居然都在電影中安然無事,對於將「善惡有報」視為天理的人來說,恐怕已經要對集編/導工作於一身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這樣的安排感到不安與不平了。然而我甚至要這樣來解讀時間的鋪敘:文生在莫名其妙的被射殺之後,居然又因為前接的時序而在「電影裡」較晚的時間再次出現,這這是何妨視為一個復活的過程、一個西方信仰中的重要救贖意象!如果宗教情懷帶給人力量通常超過道德修為,那麼將撒旦說成上帝,其中的蘊含的力量就更不容小覷。

不過,就在保守人士在為了這樣的意象跳腳的同時,電影已悄悄地揭穿了在摘下為人性粉飾的眼鏡後,真實世界裡的每一個事件都擁有眾多層次,並且示範了單一眼光造成的貧乏與荒謬。畢竟很少有人擁有布治那樣的勇氣,在可以逃離的時候,又回過頭推開那道門,去面臨甚至反抗門後真實的世界,大多數的人都只選擇逃開不看而已。然而,布治的結局是被黑幫老大完全赦免,象徵著面臨黑暗者,才能夠被罪惡真正的釋放。就算對於道德百般迴護,也無法否認這說法當中隱含的積極性與光明性。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之所以看似荒謬與充滿拼貼,其實極有可能是對慣常的邏輯思考提出最根本的挑戰。當推論的工具被打破的時候,透過這套邏輯所建立的道德體系也就只能走向瓦解一途。當然,理想中的完全廢除思考工具是不太可能的,本文在為這樣的電影形式提出的解釋的時候,雖然質疑並放棄了將時間順序排列的閱讀方式,但免不了仍要使用慣常的邏輯連結這種次序下,意象前後連貫的意義;再者,即便大膽地忽視掉對白細節的干擾,仍不免要依恃對白中的少數關鍵字句,去理解故事的進行與背景。畢竟,發出質疑的目的是在打破原有的單一視角、一元思考,並不能否決掉人必須擁有觀看的立場。然而,只要謹記對自我立場的反思與對他者的包容,就可以不落入立場的陷阱之中了。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從食、色慾望看《投名狀》

《投名狀》描寫是一個戰爭的年代,而戰爭一向就是全然偏向強調陽剛價值,甚至到達病態境界的一件事。在全然由男性組成的軍隊裡,當個「是爺們」的人可以激出眾人慨然自願上前線赴死的決心。軍隊依賴這種極度擴張的陽性崇拜才能夠達成許多不可能的事件,卻也因為這種違背生物本能的扭曲行徑,導致戰爭的發起可能有種種正當的理由,但日後的走向往往悖離了當初的理想,成為瘋狂的堅持與屠戮。

網路上少數的聲音曾經指出《投名狀》中同性情慾的可能,但是多半偏於玩笑或是猜測。就我看來,電影中真的有些戲碼,同性交媾的意象表現得十分精彩。不過必須鄭重聲明的是,這種同性交媾並非你情我願的同志愛戀關係下的產物,而是在戰爭長期排擠女性價值的進入之下,慾求不滿之下而產生的性別扭曲,拿這種關係來討論真正的同性情慾或是權力引發的孌童癖都是不恰當的。

我這裡舉出最好的戲碼就是二虎勸降蘇州城主的段落。二虎代表的山字營與蘇州城主投靠的太平天國,最初起事的目標都是「讓人民吃得飽」,看起來當然無可厚非。不過這場難苦的圍城戰顯然悖離了當時的初衷,原因就是陽性價值的追求──龐青雲要權,不能承認失敗;蘇州城主要面子,拉不下臉開城投降。這場戰爭打到雙方都到了慾求不滿的境界──雖然這裡實際上不滿的是「食慾」,不過畢竟我談的是象徵,從「食、色,性也」的說法,加上「搶錢、搶糧、搶娘們」的口號將性慾與物慾排比而行,這樣的誤讀也就不妨一試了。

當二虎混入蘇州城後,城主為了光榮下台,苦心演了一齣兵戎相見的搏擊戲。儘管看到武器就說是陽具象徵的做法,在電影閱讀可能已經被用濫,但這裡我還是要理所當然的說成這是兩個男人交媾的意象。如果用心觀察動作與鏡頭的安排,這樣的閱讀一點都不荒謬,當二虎的刀刺入城主體內,戲與性的高潮都在同一時間併發,而下一刻兩個男人相擁倒入水中。水在電影語言中當作性慾的象徵也是屢見不鮮,在配上這樣的動作設計,有意想入非非倒也合情合理。總之,這場激情雖然事發突然,前戲來得太快,後頭的愛撫卻做得十足十。雙方情慾的發洩讓山字營與蘇州城都暫時得到喘息,至於龐青雲因為做足準備卻在最後一刻被擋下,乃至於引發更加扭曲的屠戮,這就是後續另外一齣故事了。(再次強調,本文是以象徵的方式進行閱讀,並不就軍事理論思考此一行為的動機)

如同我前面小心翼翼強調的,《投名狀》表現出來的同性慾望並不是同志情感,只能說是一種對女性的複雜情結。軍隊對於女性是又愛又憎的,在本能上他們貪戀女性的溫柔胴體,在行為表現上卻又要排除並鄙夷一切陰性特質,兩相結合之下造就了對女性的憎恨與暴力。所以在舒城會戰前,全軍高喊「搶錢、搶糧、搶娘們」;在城破以後,又有強暴民女的事件發生。陳可辛安排二虎與蘇州城主的劇情與鏡頭時,看得出煞費苦心的經營,而安排這兩段情節時,則顯得自然無比。這種憎女情結現在依然普遍存在,幾乎不需要特別的展現,都可能無意識的從電影中透露出來。

但是對於劇中唯一有名有姓有戲碼(儘管少得像花瓶)的女人──蓮生,情節的安排就不再是自然的表露,而是有意的刻畫了。蓮生的戲少,但是幾乎每一場都十分飽滿,已經有許多人談論過貞節牌坊、二色紗簾的意義,本文就不必再就此節特別離題闡述了。我想討論的,是這樣一個女性角色處在處處憎女的劇情裡,產生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蓮生與二虎、青雲之間不斷有關係發生,雖然這些段落都被導演大刀剪了精光,不過仍然可以從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跳脫得到一些暗示。而她在兩個男人的慾望之間,沒有辦法找到脫身的夾縫,這也使得她的地位益發尷尬。這段三角關係裡,蓮生的情感依歸難免受到討論,而我要在這裡提出的觀察是,蓮生的曖昧態度並不完全來自於二虎的用情難以抗拒,而是由於慾望的不滿足,使她在遇上龐青雲的時候,就主動地選擇了一個素昧平生的男人填補,當然,這時她是無法預見青雲居然誤入了匪村,致使兩人糾葛不盡。

蓮生的強烈慾求其來有自,而這必須回到她的出身來談。蓮生自幼就被當作「揚州瘦馬」來訓練,這是種依靠摧殘女體,以滿足富人性慾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被高價賣出的女人,都是先必須頂過一陣子的飢餓,以換得後半生衣食無虞的生活。二虎的介入顯然使得蓮生挨餓的童年得不到相對的補償,所以儘管憑他糾結的匪眾尚可溫飽,卻沒有辦法滿足蓮生期待的富家小妾生活。蓮生逃了再逃、逃了再逃,一直陷溺在部份的不足與完全的匱乏之間掙扎。王德威〈三個饑餓的女人〉曾經考證過中國現代文學中,飢餓女人的形象如何與性慾產生關聯,這裡倒不妨把電影中的蓮生形象也連綴上去。且讓我們回憶一下,蓮生走在貞節牌坊下的時候,四周是什麼樣的光景:那是一片再荒涼不過的土地,渺無人煙,豈非最佳的註釋嗎?

諷刺的是,蓮生的慾望是不能得到滿足的,每當她要滿足的時候,總是有事件會出面剝奪她的夢想。第一次是在賣入富家之前被二虎救走、第二次是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被午陽一刀斬斷。說起來,在傳統概念下兩次的行動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次是解救她擺脫做小妾的命運,第二次是懲罰她亂兄弟的不貞之行,但無論如何,蓮生真正的心意是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空間被聆聽的。

無論如何,蓮生的死部分起因於她成為二虎與青雲發洩慾望的共同標靶。在電影中,這兩人一旦有了爭執,幾乎都得死人,而且也幾乎都是由午陽下手。舒城斬二兵者,午陽也;蘇州喊放箭者,午陽也;南京殺蓮生者,仍是午陽也。不過這次唯一不同的是,午陽自己下了決定,不用大哥教他,而偏偏,蓮生也是最不需要死的一個,因為她沒有任何威脅性,她不可能拿起武器變成兵、也沒能耐欺壓良民百姓,她只是一個飢餓的揚州瘦馬,一個毫無反抗能耐的女人。

如果尚有力氣仔細爬梳這三個男主角之間的角力,午陽的抉擇或許還有更多層次的意義在裡面,不過我限於論述能力於時間,在這裡必須先做一個了結。暫時的,我還是得把蓮生的死因放在憎女的脈絡下去解釋。與兩位義兄相比,午陽對於蓮生的女性溫存並沒有多少接觸(我無法排除接觸可能,在部分鏡頭裡,似乎有逸出一些訊息,但是就算有,應該也是極隱晦的意淫,而非趙、龐二人的直入),對她沒有複雜的慾望糾葛,狠心揮刀時亦少了幾分不捨之意。

最後我要以一點說文解字來作結。蓮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多半取二義,一為君子、二為憐惜。稱蓮生為君子,恐怕貞節牌坊下的怨魂都要起而抗議,這裡應該是取「憐」之意。蓮生在生命最後的時刻猶惦記著自己活過多少年華,並深切的感受到她繼續生存的渴望,這恐怕是因為肚腹的飢餓和性的飢渴,每時每刻都在提醒她生命的存在與荒謬吧!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劉若英很好,我不好



唉,哪有人從第一句第一個音就開始飄的。

等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總算又等到她出輯,不過首波主打從首播當日就讓我吐血,就算兩年的時間也不能讓聲音變得美好。好消息是,這張專輯會收三首創作,聽聽創作也罷!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在鏡頭之外─評《安琪狂想曲》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電影把鏡頭當作詞彙,依靠剪接構成文法。鏡頭的安排是空間的佈置,而剪接的技巧乃是時間的藝術,電影就是如此構築出一個又一個如真似幻的虛擬空間。當一部電影的觀賞者坐在螢幕前面,觀察著劇中要角的各個層面時,往往因為鏡頭裡呈現出來的視角、剪接後留下的片段,看似一種全知的視角,足以明確的把每個角色從外表行動到內在反應的狀態都表現得一清二楚,因此,觀眾經常會陷溺於鉅細靡遺且光明正大的窺伺快感中,而忽略了對於隱藏部份的好奇。

《安琪狂想曲》(À la folie... pas du tout)就是對於這種觀眾心理的玩弄,在前半段的故事裡,透過攝影機視角的刻意操作、情節的片面節選,呈現出來的就是痴情少女被負心漢欺騙的老套八股。在這一段敘事當中,使用了許多由安琪(Angélique,奧黛莉朵杜 Audrey Tautou 飾)眼中望見的觀點鏡頭。在空間上,與男主角路易克(Loïc,山姆勒畢昂 Samuel Le Bihan 飾)之間有大段的距離,讓他的情節只有肢體語言得以展現,而沒有聲音語言可以辯駁;在時間上,每當安琪轉頭離開,關照路易克的時間也就隨之結束了。然而,在情節發展到重要的轉折之前,恐怕觀眾很難意識到這樣的安排,隱含了導演的故意戲弄。

電影到了後半段從路易克的視角來重述整個事件時,整個意義才明朗了起來。在這裡觀眾終於發現看似平淡的前半段劇情裡,隱瞞了多少的關鍵。在此,我想可以依據時間與空間分別剖析:

在時間上,雖然後半段大部分的劇情與前半段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但是這個「同時」的概念卻頗值得玩味。實際上,除了少部分的交集之外,路易克絕大多數的鐘頭在安琪的觀點中是被省略或是不存在的。雖然都被包含在同一段較長的時間集合裡,但實際上是依序發生的。假使電影一開始就把兩段交錯剪接在一起,也不會遇上太多時序跳躍的困擾。

在空間上,當然對應了前半段的鏡頭,這回觀眾看到的就是大量路易克的近鏡頭,表情、肢體動作更加清晰,也聽得見對白了。他的私領域如家中、看診室,觀眾也得以跟著攝影機登堂入室,一窺其中奧祕。

當時、空轉換以後,觀眾難免要為先前同情安琪的想法感到愧疚,這個時候,他們所「看到」的部份就更加值得玩味了。對比前半段的一無所知,觀眾在此時搖身一變,成為比主角先一步看見種種事件發展的先知。那些應該在景框之外、剪接之外的片段,反而被看重,成為關注路易克的依據。觀眾在這時所想到已經不是跟著男主角考慮「是誰」,而是「何時發現是誰」。儘管導演萊堤西亞哥隆巴妮(Laetitia Colombani)曾經強調過這是一部懸疑片,但是與典型的懸疑片不同的地方是,沒有人在意謎底,而是如何解開謎底。

由於失去了解開謎底的震憾與期待,這部電影讓觀眾更容易抽離對劇中人情感世界的無謂同情。也就是說,儘管影片本身也可以挑起「愛情是否具有瘋狂的本質」這樣的命題與討論,但是觀眾應該可以暫且避開這種見仁見智的價值觀評述,回頭觀注敘述本身可能引發的問題。畢竟,雖然當今的批評理論,鮮有不承認觀眾對電影創作的完成也具有一定地位的,然而在面臨導演刻意的欺瞞時,觀眾卻很可能無力抗拒這樣的舉動。如何不宥於所見,卻又不淪於過度的文本詮釋?《安琪狂想曲》引發的,正是這樣兩難的窘境。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龐青雲說

按:Tzara曾經開玩笑跟我說,什麼樣的電影就要出現什麼樣的文章。前陣子《色,戒》帶起PTT電影板的海派說書文風潮,現在《投名狀》也該來點「必殺之」的古文風潮。我論電影向來甚少鑽研眾人爭論的問題,本文既是小小戲作,就以劇中龐青雲的爭論為題,聊湊劣文一篇,以供大方貽笑。

龐青雲義邪?或曰:「全軍覆滅,詐死獨活;見兄弟妻,縱情忘禮;蘇州殺降,背信失仁;計誅二虎,聽讒害誓。焉得義?」或曰:「斬兵立威,嚴軍紀以護民;甘犯君顏,諫除賦以安邦,乃大義也。故留全身以興王師,屠蘇州以全南京,翦二虎以保宦途,此皆權通之事。蓋捨小就大,勢之所逼,不足為病。」觀二造言,皆有所執,軒輊難分。

觀夫青雲之難全,何也?蓋世衰道微,宦海失節,黃鐘毁棄,瓦釜雷鳴;為君者忌賢疑能、殺忠害良,為將者倚兵為盜、擁糧自重,為官者貪贓枉法、黨同伐異。以仲尼之聖,猶乘桴浮海;三閭之賢,尚失志沉身。將持節保身,尚不可得,況欲蚍蜉撼樹、螳臂擋車者哉?青雲說何魁、詐軍餉、定南京、督兩江,何其智也?卻不得安權貴、服弟兄、全身家、行大志。小智而大愚,不亦悲乎?

予謂青雲之失,在獨。蓋亂世立命,唯兄弟而已,眾枝難摧,獨木易折。二虎疏財重情、午陽身先士卒,是以一呼百應,威匹統帥。青雲之御下,不教而殺,以律傷情;應上,逞智鬥角,功高禮薄。是以下無可信之兵,朝無可恃之主,終至手足相殘、人亡政息之憾。故生殺可權,而弟兄之義不可權;烏紗可失,而手足之情不可失。故知戰場訛死、蘇州屠俘,猶可謂權變之道;斬兵立威、通兄弟妻、誅趙保位,不義之甚矣。

2008.01.01 12:21 末段文字修正


癮 2007 年度十大熱門文選

這個Blog是從2007年的1月開始運作,不過一直到四月才開始經營,包括BBS的宣傳文件開始確定、相關統計功能的申請、版面小工具的架設等等。四月到七月之間是一個創作的高峰期;而八月份開始由於工作的轉變,文章產量開始下降,不過由於收入穩定,開始比較能夠有閒錢專心寫當時月線片的影評,點閱的人數反而比先前穩定。

以下是根據 Google Analytics 統計的資料,說明一些好玩的事情:

癮、十大年度當紅文選


以下為點閱次數最多的十篇文章(點擊後於新視窗或新分頁開啟):

第1名:朴慧京〈Yesterday〉
這篇是因為在Yahoo的搜尋排在前面,加上有暗黑版的MV,所以每天都有固定流量,穩居十大當紅文選第一位,計有1,439人次點閱,是第二名的兩倍強。

第2名:為什麼不能說─評《不能說的‧秘密》
周董的作品,威力不同凡響!這篇算沾了光。而這篇影評曾經創下當日最高點閱數,因為被轉到中國的周杰倫家族論壇討論板去。雖然中間對周董有小部份的吐嘈,不過對岸網友說我還是對周董很PF(佩服),所以手下留情沒怎麼罵我。

第3名:子宮的戰爭:論《羊男的迷宮》的性別意象
這篇是我在2007年最得意的作品了,當時寫的時候本來以為會乏人問津,但是沒有想到無論在PTT或是網誌的點閱數上都有優秀的表現,另外這篇也是目前為止看到最多部落客引用的文章。這次的經驗才讓我明白,不怕寫得太深沒有市場,只要用心經營還是有可能引發共鳴的。

第4名:抉擇的痛苦─評《羊男的迷宮》
這篇引用數也不少,雖然比不上後寫的〈子宮的論爭〉,但是勉強算短小精幹啦。

第5名:能力越大,笑點越大─評《奇魔俠》
本篇有片商網頁的連結加持,細水長流也是帶來不少看客,尤其在電視播出之後還有不少點閱數進來,可以說是「長尾理論」中尾巴的典型

第6名:技術是關鍵問題嗎?─評《海之傳說─媽祖》
本文罵得很兇,被人轉到開眼電影網的討論區,做為支持派與吐嘈派論爭時,吐嘈派的論據。大概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明明沒幾個人看過的電影,居然這麼多點閱數吧!說實在的,我還滿怕被配音員抓去做成消坡塊,他可是專管拜媽祖的(抖)

第7名:沉睡,原來是沉醉─評《沉睡的青春》
不知道是因為有楊宗緯的歌,還是因為這篇寫得很抒情散文,比較沒那麼硬,這部票房很慘烈的國片莫名的引起許多迴響,如果真的能因此鼓動幾個人進場,那真的很讓我快慰。寫評論的快感不在於罵人,而是發現瑰寶啊!

第8名:鄉民式歪評─《倒數第二個男朋友》
......亂寫一通的東西擠進十大了,只能說鄉民力量大吧。

第9名:一個人的福音書─評《我是傳奇》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目前我還沒有看過哪一篇影評提出類似的觀察。本片上映的時間距年底已經很近了,所以沒能累積人氣。不然以「蝴蝶要表現什麼」這種問題FAQ的程度來說,我有信心本文名次可以繼續往前。

第10名:青春的謳歌與悼念─評《蜂蜜幸運草》
這篇也是軟式抒情散文的形態吧,加上有蒼井優的加持,吊上了十大的車尾,本篇的點擊人次僅有286次,這個次數大約是在院線下片以後,就沒什麼人在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