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無聲的真心話─《聽說》

《聽說》海報如果2008年的台灣電影史是屬於《海角七號》的章節,今(2009)年的影史理應給《聽說》一個大大的篇幅。儘管有《爸,你好嗎?》與《不能沒有你》在前,以其優良的口碑暗暗累積票房的能量,但是其沉重的氛圍在多災多難的當下台灣社會裡看起來,不免有些不可承受。而在好萊塢滿檔的動作特效包圍之下,輕鬆、幽默的《聽說》恐怕是進電影院放鬆、抒壓的最好出路。

但是我對於《聽說》的信心不僅來自於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早在得知本片是由鄭芬芬導演執導之後,我就不免想起2007年在《沉睡的青春》裡,與鄭式浪漫有了一場意外的邂逅。儘管《沉》片的票房不佳,許多影評人也針對其中的技術問題給予嚴厲的檢視,我對於該片的讚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都得不到支持,然而我深深相信這樣的說故事人不會永遠找不到聽眾。

至少在看見《聽說》上映首日滿場的觀眾、聽見放映時不時傳出的哄堂大笑之後,我想我兩年前不是看走了眼,而是提早預見這一天的到來。從《沉睡的青春》悲傷緩慢的步調轉為《聽說》歡樂輕盈的節奏,故事的外貌更加平易近人,然而浪漫感人的台詞仍在、觸動人心的象徵依舊精彩。就連最令人擔心的,以「聽障者」做為主角、以「手語」做為主要溝通方式,會不會造成電影過於安靜、過於沉默的問題,都在俐落的場面調度與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中,化為杞人憂天的範例。

《聽說》劇照:彭于晏、陳意涵
在鄭芬芬導演的鏡下,我看到的一直是直來直往,不喜於拐彎抹角的性格。就像《聽說》裡的對白一樣直來直往、沒有太多的弦外之音。雖然繁複得教人不易背誦起來反覆吟誦,卻也不會因為其漫長的篇幅而感到冗贅。不管是天闊(彭于宴飾)又冷又痴的森林水鳥論,還是秧秧(陳意涵飾)怒斥天闊的話語如何道盡聽障者的心聲,意淺情真的對白總是用最簡截的路徑擊中動人的核心。不玩國片常見的機鋒,卻讓人更被其巧思所攫獲。這樣的性格恰巧與《聽說》的故事不謀而合。雖然「聽障」這件事似乎會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然而故事中所展現的,卻是由於這樣的事件,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或是必須,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傾訴自己的情感。

秧秧說聽障者看不見時,就會沒有安全感。其實就算耳聰目明的人,又何嘗不希望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能夠永遠開誠布公的相對呢?當然,現實生活畢竟不是浪漫童話,許多時候我們有苦難言、有愛也難言。《聽說》用無聲的方式替我們說出了心底的話,這或許正是其如此打動人心的祕密吧!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評《陽陽》

《陽陽》海報《陽陽》的故事跟隨著女主角張欣陽(張榕容飾)的生命歷程,從她的母親改嫁,她必須開始與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必須在田徑場與情場競爭的女孩互稱「姊妹」開始,經過姊妹的相互報負與鬥爭,最後陽陽選擇出走,利用她最不願意面對的混血身分,在演藝圈中浮沉。

從故事本身來看,《陽陽》被割裂成兩個段落,而為了防止只有陽陽一個角色的連結太薄弱,還把前半段引起姊妹相爭的田徑隊長黃紹恩(張睿家飾)扯進了後半的劇情。不過顯然地,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辦法完全消解前後兩個段落分離得太過鮮明的問題。這部電影畢竟在先天上,就明確的宣誓它要跟拍陽陽的一小段生命史,所以她選擇拋棄的東西,電影恐怕也沒有太多能力去處理。

《陽陽》當然不是一部紀錄片。但是鄭有傑導演卻混用了許多類似紀錄片的技法在其中。從開場不斷跟隨著陽陽在喜宴會場上移動的長鏡頭就已經略顯端倪;而全片九成以上的肩上近景,加上諸多手持鏡頭的晃動、拉背跟拍的鏡位角……處處都帶給觀眾視覺上極大的壓迫感,迫使我們必須以近距離觀察陽陽的喜怒哀樂──更弔詭的是,這些情緒往往是陽陽試圖去隱藏的。這樣的運鏡處理與劇情相互呼應,對人生的真實與虛構做了有趣的顛覆。電影的劇情為假,但拍攝的手法卻故意去擬真;陽陽平日在他人目前展現的情緒為假,反而在劇中劇需要表演時,流露出了真實的情感。真實與虛構的疆界變得晦暗不明,成為這部電影閱讀起來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當然,鄭有傑在這部電影中所要展現的弔詭不只於此。在劇中,陽陽不斷的在抗拒對於自我的追尋,然而越是刻意的出走,卻總是意外的讓自己更需要去面對那些不想觸碰的禁地,男女情感如此,對於生父的記憶也是如此。相反地,越是她所想要追求的──例如田徑場上的突破,反而與她漸行漸遠。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之間,諸多委屈從張榕容的強顏歡笑中流露出來。在為陽陽心疼的同時,也等於替自己做了一趟療傷之旅,撫慰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卻只能壓抑在心中的無奈。

《陽陽》劇照:張榕容
雖然《陽陽》展現出真實/虛構、放逐/追尋之間的辯證相當精彩,但這樣的探索有時候不免讓觀眾必須面臨投入與疏離之間的搖擺,對於螢幕上的光影不知該冷眼旁觀還是置身其中。於是,陽陽這個角色的複雜性與張榕容精彩的詮釋,雖然仍是撐起全片的主要枝幹,卻少了幾分吸睛的能力。這一點或許是故事架構造就的天生限制,然而我不免為張榕容的演出感到幾分可惜。

在《渺渺》中,張榕容憑著較單一的甜美青春形象,就足以壓過同片女主角柯佳嬿的表現。來到為她量身打造的《陽陽》,其全方位的演出其實應該更令人激賞。正如同前文所觀察,《陽陽》在鏡頭的運用上是極迫近角色的。這樣的取鏡使得演員能夠演出的空間大為設限(以肩上景而言,肢體語言幾乎完全無用武之地),然而卻也足以突顯每一個表演中最細微的差異。張榕容在有限的空間裡,將陽陽這個角色複雜的情緒展現得十分到位。若是電影的整體風格可以不要再那麼強烈,或許演員個人的魅力會更貼近一般電影觀眾的胃口。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reke的金正碎碎唸─金穗同顏

台灣電影總是要拿同志做為題材,不知道是該慶幸於台灣的同志族群能透過電影這樣的通俗休閒活動植入人心,還是要感慨比例過高的同志電影很快地消磨了這個題材的可能性,讓普羅大眾對於其挑戰禁忌的話題性也失去了新鮮感。第31屆金穗獎也出現了《閤家觀賞》、《夢‧國度》、《裙子》、《雞尾酒》等同志議題的作品,創作手法跨劇情片、實驗片與紀錄片,大概堪稱本屆金穗最受眾入圍導演青睞的議題。由於大量作品打下基礎在前,這幾部同志作品都呈現了一定的水準;然而也由於台灣同志電影已經趨近於成熟,這些生澀之作難以找到突出的創意。

閤家觀賞》在四部作品之中最為老成的作品,整部電影以一個平凡家庭遇上不平凡的事件──電視公司的真人實境節目進入這個家庭,開始拍攝這個家庭的一舉一動。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們將發現這個家庭中隱藏了一個祕密,並且試著發現祕密的真相。

《閤家觀賞》的平易之處在於他簡單地架構了一個二元對立的框架:主/客、同志/非同志、拍攝者/被攝者、平凡的/不凡的、無趣的/特別的。在這些二元對立的元素之下,導演很簡單地建立了母親與兒子的兩個極端,再加上體諒兒子的父親和容忍母親的女兒居中試圖調和對立,於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很快地就能交織出於多戲劇化的衝突對立。而這樣的對立如何去消解,就變成劇情推進主要而唯一的動力。

在這樣的對立架構下,我們看到就就不僅止於同志的家庭認同問題,其實也看到台灣人壓制創意、講求平庸和諧的習性。然而,在最後消解對立的方法上,卻無力承接這樣龐大的衝突。編導在結局的處理上雖然堪稱有意料之外的爆點,但是太單一的把所有的衝突都以強烈的情感加以掩飾而非辯證或是解決,這樣的和解不免失之斧鑿。

裙子》也同樣面對到處理衝突的無力感。故事中原本手帕之交的情誼突然面對男孩身影的介入,於是應該更進一步發展獨佔的同志情感,還是退回普通朋友的身分,變成導演拋出來的難題。在一切都還混沌不明的情況下,兩個女主角性別認同的探索和掙扎其實是這部作品最為精彩之處。編導並沒有利用這個問題來發展最終的結局或許有其考量,然而實在是放棄了一個深化角色內心的大好機會,至為可惜。

實驗性質強烈的作品《雞尾酒》風格特殊,在片中大膽地處理情慾的問題,性的試探在片中不再具有打破禁忌的意味,而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面對歡情過後的後遺症,片中試圖用喃喃的囈語和強烈的表演,去刻劃患者心中複雜的恐懼、掙扎以及自我療癒的歷程,可謂野心宏大。然而對於如此龐大的議題,導演掌控的能力可能未臻完足,在影像中很難看見病與醫療的行為對人與情慾造成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紀錄片《夢‧國度》反倒是意外地讓我們看見劇情片少有的戲劇性。導演跟拍一個由男跨女的變性者,由她一路跌跌撞撞的工作經驗中,看到社會底層跨性別者的生命圖象。而最令人驚愕的地方是,片中的主角莊凱兒就在拍攝的過程中,因不擇手段的生存之道,鬧上了社會新聞。對比於新聞台不友善的攝影方式,同樣帶有窺視性質的紀錄片拍攝者應該如何自處,才能夠別於記者鏡下獵奇式的消費,變成整部片子在結束之前一記餘韻無窮的回馬槍。

有別於一般很容易困擾紀錄片的問題:被拍攝者對鏡頭不自在的「表演」,在《夢‧國度》中反而變成相當自然的存在。因為跨性別者往往也必須在社會中以「扮演」的方式去確立自己的身分。莊凱兒在鏡頭前大聲控訴前半生男後半生女的生活,是上天給她一份過大的使命。這樣沉重的壓力其實正是來自那必須拼命「演出」的壓力。片中捕捉到的跨性者身影,在面臨性別的轉換之後,為了從事少數可以接納她們的工作:演出或是陪酒,全身上下必須誇張地展現出傳統想像中的女性姿態,因此我們看到她們如何穿著火辣、扭腰擺臀,想要讓人能認同其真正的性別,而有時還不被承認。深沉的悲哀感隱藏在艷光四射的畫面中,呈現出諷刺而荒謬景象。

更有趣的地方是,透過片中與女主角母親的短暫訪談,還有最後意外出現的社會新聞事件,《夢‧國度》誠實地展現了紀錄片自身的侷限。這兩個段落其實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會影響到觀眾對於片中主角誠信度的質疑,從而削弱其向社會提出控訴時的力道。然而導演並不顧忌其有可能催毀電影真實性的一面,老實的處理出來,反而更讓人看見、反思鏡頭下的「真實」的意義。

本屆金穗獎的同志電影其實一致性並不高,討論的議題也相當廣泛。但是除了可遇不可求的意外造就了《夢‧國度》之外,其他作品都在議題的深入上未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在同志電影的量已經不少的台灣,未來有志開發此一題材的導演可能需要更縝密的觀察與更深度探索,才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帶觀眾探索更多櫃中人的美麗與哀愁。


註:本文所使用的「同志」一語係採用廣義的說法,即涵蓋LGBT四大族群。
L─女同性戀 (Lesbian)
G─男同性戀 (Gay)
B─雙性戀 (Bi-sexual)
T─跨性別 (Transgender)

相關放映資訊:(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篇)
5/10(日) 20:3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1(一) 12:30 誠品信義店:雞尾酒(+1) + 映後座談 (限定身分入場)
5/11(一) 20:30 電影資料館:閤家觀賞(+2) + 映後座談
5/12(二) 12:3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2(二) 15:00 誠品信義店:夢‧國度
5/13(三) 15:00 電影資料館:閤家觀賞(+2)
5/14(四) 15:0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4(四) 20:30 電影資料館:閤家觀賞(+2)
5/15(五) 12:30 誠品信義店:雞尾酒(+1) + 映後座談 (限定身分入場)
5/15(五) 15:00 誠品信義店:夢‧國度
5/16(六) 15:00 誠品信義店:夢‧國度 + 映後座談
5/17(日) 15:00 誠品信義店:雞尾酒(+1) + 映後座談 (限定身分入場)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reke的金正碎碎唸─魅影金穗

跟一般類型片相較,本屆金穗獎入圍的兩部恐怖片都並不是那麼遵守公式的乖乖牌。無論是《消散》在結局的大逆轉,還是《搞什麼鬼》的有意惡搞,都可以看到在這個國片開始從作者的囈語轉向與觀眾對話的年代裡,新一代的導演在創作與市場之間仍然有嚴重的焦慮。

令人好奇的一點就是,其他入圍的導演未必沒有這樣的焦慮,但是在作品的呈現上,卻沒有兩部恐怖片表現得如此赤裸。對比當前國片市場的現況,金穗獎的入圍作品顯然呈現了另一種相反的景緻。點評台灣近年來出品的恐怖片:從陳國富的《雙瞳》、蘇照彬的《詭絲》,乃至於《絕魂印》和《絕命派對》,無論是搞鬼也好、虐殺也罷,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極端商業味兒,在國片中是獨樹一格的。在這些恐怖片的身影中,絕對不會看到導演跳出來在螢幕上自剖的情形。這樣的差距意味著不同年代導演的不同思考?亦或是參展作品與院線商品的鴻溝?還是電影創作者在影響焦慮下對前人的反動?或許單就兩部短片無法找出適當的解釋,卻也是值得持續觀注的有趣現象。

言歸正傳,先從《消散》談起。本片故事從四個大學生出遊展開,四人因為車子拋錨而借住附近的民宅,宅子的主人是個陰森、怪異而沉默的老人。就在借住的當夜,開始有一連串怪異的事情發生……

《消散》對於場景的美術設定特別重視,也成功地透過演員的演出與畫面的配合營造出恐怖懸疑的氛圍。但是這樣的氛圍沒有好的劇情節奏配合,在嚇人的點子不夠(也有可能是執行的成果未達原先設定)的情況下,反而讓電影顯得有些雷大雨小,嚇人的功力或許還有進步的空間。倒是最後結局的一記回馬槍,讓整個平淡的故事有了些許意思。

絕大多數以鬼做為題材的恐怖片,都將人/鬼之間對立起來,無論是人怕鬼還是人戀鬼,最終都建構在人鬼殊途的基礎上。《消散》的結局抹平了主角與鬼魅之間的分際,讓電影大半時間中,主角一行人對鬼的恐懼成為蒙昧之下的荒謬。這也不免引人深思一件事物若使我們害怕,是否意味著該事物許多的特質,其實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也能找得到。因此恐懼引起的逃避或是對抗,就變成無端過激的反應了。

若說《消散》的可惜之處在於無法將最後的餘韻包裝在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中,那麼《搞什麼鬼》應該可以充分地彌補這樣的遺憾。其實以主題而言,《搞什麼鬼》大談創作者在自我與市場之間的掙扎與無奈,所能引起的共鳴的對象應該比起《消散》來得狹隘。畢竟後者談的主題雖然晦澀,但卻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而創作者對市場的抱怨雖然淺白易懂,但是能心有戚戚焉的仍屬少數。不過,在好的包裝下,《搞什麼鬼》反而能夠吸引更多的目光,達成導演訴苦的目的。

《搞什麼鬼》的故事在說一個想拍藝術片的導演,卻被監製強押著開始撰寫商業恐怖片的劇本。在他不屑地認為這樣的劇本只要套套公式就能完成的時候,卻發現他的生活也開始變得鬼影幢幢,現實與電影的分際越來越模糊……

本片的後設技法相當引人注目,也許不必我在這裡又掉一次書袋。在這種特殊手法的背後,其實我更注意的是導演讓整部電影通俗化的工夫。他對於鬼片的熟稔不只展現於片中處處諧仿《見鬼》、《鬼來電》、《咒怨》等等名片的經典橋段,而是在運鏡上不著痕跡的顯露出來──說「不著痕跡」其實並不貼切,電影中有一個段落就讓主角用台詞大談鬼片的運鏡手法,而電影本身也同步地依其所述的運鏡展現給觀眾看。鏡頭內的敘述者揭穿了鏡頭外敘述者的把戲之餘,其實也提醒了老練的觀影者更加注意全片老練而公式化的運鏡,並且明白這樣庸俗的影像呈現其實是刻意的自嘲。

但無論觀眾看電影的資歷、學識、心態能否注意到這其中展現的無奈,至少在平易近的節奏之中,可以充分享受被導演一會兒嚇唬、一會兒逗笑的快感。好的節奏讓電影中出現一些不算小的瑕疵(例如女主角用DV拍下來的鬧鬼「真相」實在有些牽強)都可以被忽略,專心地投入在歡樂而又恐怖的光影世界中。我很樂見新導演能以這樣的作品展現未來把觀眾帶入影廳的能力。若要在本屆金穗獎35部入圍作品中選出一部最推薦的作品,本片與《匿名遊戲》之間該如何取捨,恐怕是最讓我痛苦的抉擇。

※按:最後一句其實是抱怨一個已經發生的狀況,畢竟「部落格達人推薦獎」就只有一個首獎的名額。

相關放映資訊:(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篇)
5/11(一) 18:30 誠品信義店:消散、搞什麼鬼
5/15(五) 18:30 誠品信義店:消散、搞什麼鬼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reke的金正碎碎唸─戀戀金穗

愛情小品類型的電影可以說好拍,也可以說難拍。前者指的是門檻問題,跟大多數的類型片比起來,愛情片可以避免特效、避免大場面,用低廉的製作成本來拍攝;而後者指的則是成果的問題,由於缺乏大場面的加持,人物情感的刻劃就必須更加到位,才能夠激蕩起觀眾的情緒。

面對這種易拍難工的挑戰,在第31屆金穗獎中,仍然有三部純愛小品進入到了最後35部入圍名單,分別是《可以跟你在一起嗎》、《裙子》和《跳格子》。

《可以跟你在一起嗎》鋪陳了一段平實無華的港口情。電影中,愛情發生的地點在港口裡、在渡船上,看起來似乎充滿了一般愛情電影的浪漫情懷。但不同於一般愛情電影的地方是,片中的男女主角並非在那裡來來去去的過客,而是在碼頭、在船上工作的業者。所以在鏡頭中展現的,不是浪漫旅程激發的猛烈情感,而是男女主角在平常的生活之間,悄悄蘊釀出來的愛苗。

就鏡頭語言而言,《可以跟你在一起嗎》確實捕捉到了人與人相處時最隱晦曖昧的一份情感,尤其在男主角個性設定較為木訥的情況下更屬不易。然而,本片大量仰賴細膩的演出與攝影之時,相對不得不取捨掉情節的設計。這樣的取捨固然見仁見智,理應無損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然而放棄了與廣大電影觀眾的機會,以目前台灣電影的生態而言,這樣的片子並非我所樂見的走向。

相較之下,同樣走較為細膩路線的《裙子》就試著往情節的方向做一些平衡。本片描述兩個高中女生之間曖昧不明的情感。兩個女主角──彩眉和瑋晴,在片中尚處於「戀人未滿」的狀況,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同志情人還是單純的姐妹淘。這時,一個同校的男同學「214」突然出現,吸引了彩眉的目光,也讓這分曖昧屢屢面臨需要攤牌選定的時刻。

女孩間複雜的情誼其實是國片導演非常觀注的題材,2002年瞿友寧的《殺人計劃》、2006年姚宏易的《愛麗絲的鏡子》、2008年程孝澤的《渺渺》,還有2009年李啟源的《亂青春》,信手捻來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在國片年產量稀少的情況下,佔了極高的比例。在諸多其他同類型電影的包圍下要出頭已屬不易,而做為學生電影,我認為《裙子》徒有學生的青澀而無學生的創意,要吸引疲乏的觀眾注意恐怕相當困難。

有些斧鑿的痕跡難免影響到在觀看本片時的情緒,這對於擁有聲光特效可以轉移注意力的片型無傷大雅,但是對於純愛小品就會被放大為致命之傷。《裙子》在處理最後彩眉將情感轉回瑋晴的過程有些叫人錯愕不提;為了顧及本片片名與最重要的意象,導演特別特寫了一個裙子被丟入洗衣機的鏡頭,這個跟上下文並無關聯、突如其來的剪接顯得過於刻意,其實相當阻撓本來已經被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帶起的情緒。

(按:本文在構思之時尚未進行評審會議,至於會議之中為何本片會一步一步殺到最後奪得首獎……我只能說,尊重其他評審的決定了。)

姜秀瓊導演的《跳格子》則是在本屆金穗入圍作品中超水準的一部電影。表面上雖然只是一部愛情小品,但是愛情的部分其實只是電影的包裝。做為一部短片,《跳格子》中展現的野心無疑是更為宏大的。片中包括了台灣城市風情的速寫、老人議題的關照,以及審美理念的傳遞。能冶諸多支線於一爐,又能流暢地說出一個討喜的故事,諸多特徵都不免讓人想起《海角七號》成功的元素。《跳格子》限於題材與篇幅,沒有《海角七號》的
氣勢,但是另有女性導演細膩的風情。

貫穿《跳格子》一片精神的是劇中女主角以蓮老師的台詞:「沒事不美麗的事物,只有不美麗的眼睛。」相信這也是本片極具創意的原因──鏡頭替代了導演美麗的眼鏡,將城市中原本總是令人厭煩的問題,在片名巧妙的轉化為富於童趣的遊戲,更在片中變成促成一場美麗愛戀的夢幻追求手法。這種既浪漫又寫實的氛圍,兼顧了電影的夢幻與真實,是國片中難得一見的說故事功力,也是本屆入圍作品中值得一看的傑作。

本片唯一讓我感到值得商榷之處,在於片子最後,在所有的故事已經完美落幕之時,又多了一記回馬槍。這個片段有意處理得搞笑,但是過於搶眼的爆點不但破壞了故事原有的結奏,反而讓觀眾反芻這個故事的情緒被打斷。同樣的瑕疵在姜秀瓊的前作《艾草》中也有出現,但是該片由於在高潮衝突後的收尾工作略嫌篇幅過長,所以回馬槍的鏡頭還不算過於突兀;而《跳格子》本身在高潮處留下了無窮的想像於餘韻,讓這樣的瑕疵更加被放大。或許在構思這樣的手法時,應該要更為謹慎地考量電影本身的特質。

相關放映資訊:(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篇)
5/09(六) 12:30 誠品信義店:跳格子(+2) + 映後座談
5/09(六) 20:30 誠品信義店:可以跟你在一起嗎(+2) + 映後座談
5/10(日) 20:3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2(二) 12:3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3(三) 18:30 誠品信義店:可以跟你在一起嗎(+2) + 映後座談
5/14(四) 15:00 誠品信義店:裙子(+3) + 映後座談
5/14(四) 18:30 誠品信義店:跳格子(+2)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見血不見心─評《絕命派對》

《絕命派對》海報猶記得《雙瞳》當年大肆炒作血腥場面,卻在最後以輔導級版本與觀眾見面,引發了諸多不夠過癮的批評,還惹來是否為了票房而犧牲電影菁華的疑慮。當時該片的導演陳國富曾為此解釋,大意是說:剪去血腥場面,是為了避免過於飽和的畫面過度塞滿情緒,成為觀眾在散場時所剩的唯一印象。這是推託之辭,亦或是真的有創作上的堅持,觀眾不得而知,但是至少《絕命派對》的表現,卻隱隱印證了這番說詞的所言不虛。

相較於《雙瞳》最後結局的忸怩作態,《絕命派對》在血腥場面的經營相當直接。所謂「刀刀見血」在本片中只能算是稀鬆平常的基本配備,真正挑逗觀眾神精的,還是兩場將人折磨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舞台大秀上。此外,導演對編劇在處絕角色的時候毫不手軟,更增添了本片的殘忍指數。在滿足觀眾嗜血心理的效果上,不可不謂台灣影史難得一見的突破。

然而,外在視覺經營的成功卻益發突顯內在的薄弱。我在這裡強調的「內在」,並不意味著要求一部聲光效果取向的娛樂片必須開發什麼深刻的哲學思想,而是在說明恐怖片除了聲光效果外,仍需心理層次的恐懼,才能夠避免大量殘虐的場景堆疊在一起之後,反而讓觀眾感到疲乏的問題。就本文開頭所拉出來與《絕命派對》對照的《雙瞳》而言,林涵所飾演的女魔頭就已經薄弱到讓人難以記住她的存在,但是主角黃火土(梁家輝飾)戲份足夠的情況下,其背上複雜難解的家庭問題尚足以撐起道觀屠戮場面的重量,使得強烈的畫面變成角色與觀眾情緒的宣洩出口。

回頭來看《絕命派對》,對於主謀殺人的原因交代倒不必完全合情合理,但其中的心理刻劃在影片其他部分卻看不到,於是見其狠勁之餘,卻無法被其背後變態的心境震懾。更可惜的是,由於對女主角梁亦瞳(朱蕾安飾)背景故事交代的不足,不但讓這個角色淪為佔滿出場時間的花瓶,更讓本片應該是最大、最劇力萬鈞的衝突點黯然失色。

《絕命派對》劇照:朱蕾安
《絕命派對》把兩幫人互殺的原因,歸因於金錢遊戲之中,上下兩個階層互相瞧不起對方的衝突。於是,當殺人派對的主使質問梁亦瞳是否恨有錢人的那一幕,等於是兩個階層衝突攤牌的時刻。而由台詞和朱蕾安的表演之中,也可以很明顯猜測這個角色將會給出一個出乎主謀意料的答案,徹底催毀其殺人動機中僅存的正當性。這個轉折對於電影的發展至為關鍵,若能激起觀眾對梁以瞳這個角色的絕對同情,後面的劇情處理才足以引人唏噓。但是電影表現出來的情況,卻讓這場戲被泛濫的血漿全然淹沒。

我相信並不是編劇與導演的審美能力太差,以致於完全沒有想到這個細節。事實上在電影的開頭,就有一場戲可以看出端倪──電影中設定受邀參加派對的人可以在邀請函上寫下一個願望,主辦單位則會協助願望的實現。而梁亦瞳的願望卻一派天真,毫無奢華的意味。這個願望不但由她自己口述出來,還讓男主角建緯(張睿家飾)特地覆述一次,如此大費周章地加深觀眾的印象,在前半段除了寫建緯對車模Dana(小澤瑪麗亞飾)的迷戀外,是少見的處理,頗有留下重要伏筆的味道。但最後這個伏筆卻遲遲未能拋出,變成了懸疑的未爆彈。不知道是在劇本階段就因為時間的考量被刪除,還是拍完了之後又變成導演的刀下亡魂。可以確定的事,導演將其一開始的野心不斷縮限,最後只完成了血腥殺戮與肢體凌虐的執行,終究讓《絕命派對》只能成為台灣電影又一次的摸索嘗試,無法成為經典的里程碑。

當然,要一部內外兼具的電影,在劇本的安排上就必須讓編、導都絞盡腦汁,投入更多的心思。然而,相信只有能通過這項嚴苛的考驗,才能展現出電影創作者本身卓越的才氣和誠懇的心意。觀眾要力挺國片,也才有更多理直氣壯的動機。

《絕命派對》劇照:小澤瑪麗亞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明言與暗示─評《歧路天堂》

《歧路天堂》海報對於導演而言,電影觀眾絕對是難以伺候的一群。比方說:電影把要說的話演的太明白,則會被批評觀之無味;若是講得不明白,恐怕連像樣的批評都很少,在票房的數字上就直接反映了觀眾的棄絕。在說與不說之間如何拿捏,恐怕是很多導演傷透腦的事情。而在看《歧路天堂》的時候,初執導筒的李奇在這方面的表現上令人驚艷,在劇中既有吶喊式的戲劇演出,也有暗伏在影像之中的深刻反思,讓這部電影既有足以感動大眾的能力,也有引人回味的後勁。

由印尼女星Lola Amaria飾演的印傭Setia是《歧路天堂》中的主角,鏡頭多半的時間都是圍繞在她的周遭敘述故事;而其他三位主要角色,也都是透過她才能相互有所連結。Setia 做為台灣外籍勞工的代言角色,許多外籍勞工來台之後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電影裡可以說是直接了當,毫不遮掩地被加以展現出來。不管是卡啦OK店中的性招待、照顧老年人時所受到的工作傷害,還是僱主和仲介之間出爾反爾、任意毀約的情形,在電影中都是以直覺的肢體動作或是對白呈現出來。目不暇給的歧視大觀園,除了教人觸目驚心以外,對台灣的觀眾來說恐怕又多了幾分無地自容的情緒。

Setia搥打費曼光(楊貴媚飾)的那一場戲,就爆發似地一口氣喊出她的心聲──可能是所有來台外勞的共同心聲,也是導演在這部電影裡最想說的話。她說「傭人也是人」,又說她們不是所有的人都叫做Mery。在整部電影中積壓的情緒在這場戲裡完全爆發出來,Lola Amaria歇斯底里式的演出可以說是灑足了狗血,可以讓觀眾一掬同情之淚。一旦能夠開始「同情」外籍勞工的處境,姑且不論「同情」其實仍是一種展現權力傲慢的舉動,至少透過電影的影響,可以讓人重新思考如何對待外籍勞工的問題,這就展現了電影的社會意義。

然而,若電影的內容就只是為了表達導演心中對外勞的同情,那又未免顯得造作而廉價。尤有甚者,正如《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引發是否消費印度貧民的爭議一般,這樣的電影也有可能引發消費外勞的疑問。尤其當外籍勞工的困境有泰半是由台灣人所造成的,如今卻拿自己造成的悲劇當做施捨同情心、安慰良心的標的,再怎麼看都有些諷刺。對改善其生活或許有貢獻,對於促進族群的平等則說不定還有反效果。幸好在編劇、導演細心的巧思下,安插了對台灣自身處境的一番思考。這樣的思考才合乎創作者自身觀察與思考的角度,也才能避開爭議,避免電影本身的失焦。

對比起外勞處境問題的顯明,對台灣自身歷史的反思就較為隱晦,必須透過片中唯一飾演台灣人角色的楊貴媚相對的演出中,細心的觀察其中的蛛絲螞跡。

《歧路天堂》劇照:楊貴媚
楊貴媚飾演一個因車禍而成為殘疾人士,從此失去舞台的電影名星費曼光。這個角色在電影前半段的出現總是突兀的,而且其情節看起來也沒什麼必要性。直到當她與Setia相見之後,才突然鮮活了起來。

在一場兩角色的對手戲中,費曼光突然大方地要把衣、鞋都送給 Setia──她口中的「阿麗」。當「阿麗」在挑衣服時,費曼光冒出了一句「我也是苦過來的」感嘆。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句交代人物背景的台詞,同時合理化這個僱主特別善心的設定。但是當後面另一場費曼光的獨角戲出現時,我發現這句台詞大可以做另一種解讀。那場戲是這樣的:費曼光關起了新式的CD音響,然後打開她母親傳下來的收音機,背景音樂從西洋音樂變成台語懷念老歌後,她拿起了芭比娃娃 (依劇中台詞的介紹,她年輕時曾跟母親做過芭比娃娃製造的工作) 開始把玩。這場戲表面上是那麼地合理:不過就是一個可憐人懷念起有母親的歲月罷了。但是從符號的角度來看,其中的矛盾卻值得玩味。為什麼芭比娃娃這種極西方的東西,不是跟西洋音樂聯結,而是跟老語老歌聯結?

我認為這可以從一個方向來理解:過去台灣經濟正在發展的年代裡,雖然比較沒有大規模到國外做基層勞工的情況,但是國內的代工產業盛行,台灣同樣是在國際中被視為地位不高的情況之下,以大量基層而廉價的勞動人力賺取外匯,剝削勞工來累積整個國家的資本。做為一項代工商品,又是一項外表光鮮但實際上只能任人擺布的玩偶,芭比娃娃在這裡是再合適也不過的意象。時至今日,廉價的勞動力被東南亞諸國所替代,台灣的地位也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而有所提升。東南亞諸國的現況正是台灣過去所面臨的類似處境。所以,費曼光的那句台詞正好提醒台灣的觀眾們思考,過去走過的路是什麼樣的情況;而今是否要因為經濟實力的改變,反而加入的剝削者的行列。

平心而論,《歧路天堂》對於四個角色的刻劃其實並不完全到位,同時在情節的取捨上仍有諸多的問題。不過在拿捏說與不說、明示還是暗喻的部分,則頗有可觀之處。如果能夠將篇幅縮減、每個角色發生的事件能有更緊密的相互結合,相信會是一部讓人心服口服的佳作。而眼前的《歧路天堂》雖然不夠完美,但是以新手上路的情況來看,倒也無需再過度苛責了。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reke的金正碎碎唸─活動預告

注意啦!31屆金穗獎「部落格達人推薦獎」的評選結果其實已經在4月5日拍板定案,結果將會在4/25(六)19:00在誠品敦南店B2公布,同時我和其他六位達人也會在那裡提出我們心目中的私房片單,供愛好電影、關心國片的影迷同好們參考。當天當然也歡迎本部落格的讀者們(假如真的有的話orz)到場共襄盛舉,要合照、要簽名、要握手還是要踢館都來者不拒。唯一要擔心的是以去年參與的盛況來看哩,太晚到你就會被滿滿的影迷們擠到門外去啦!

再說一次,「部落格達人推薦獎」頒獎典禮與選片指南活動的時間地點,快把它抄進你的行事曆裡吧!
時間:4月25日(六) 19:00
地點:誠品敦南店(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
我們當天見!